焦竑
焦竑(1540-1620年),字弱侯,號漪園、澹園,生於江寧(今南京),祖籍山東日照(今日照市東港區西湖鎮大花崖村),祖上寓居南京。明神宗萬曆十七年(1589年)會試北京,得中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官翰林院修撰,後曾任南京司業。明代著名學者,著作甚豐,有《澹園集》(正、續編)《焦氏筆乘》《焦氏類林》《國朝獻徵錄》《國史經籍志》《老子翼》《莊子翼》等。► 7篇詩文
人物生平
焦竑是明代著名的藏書家。《明史·文苑·焦竑傳》載:“(焦竑)博極群書,自經史至稗官,無不淹貫,善為古文,典正訓雅,卓然名家。”《中國藏書家考略》載:“(焦竑)藏書兩樓,五楹俱滿。”在今江蘇省南京市珠江路同仁街,1994年前有一座坐北朝南的雙層木結構建築,它就是南京地區傳世最久的私家藏書樓建築——澹園藏書樓。藏書樓建築面積達350平方米。在南京,民間俗稱為“焦狀元樓”。
焦竑幼年、成年家境並不富裕,使焦竑自幼形成了嗜書、集書、抄書及後來條件改善後刻板印書的習慣。集腋成裘,使他成為晚明最大的私人藏書家,有“北李南焦”之說(李指齊東李開先,山東章丘人,明代戲曲家)。焦竑的藏書以抄本和宋明刊本居多。焦竑曾為自己豐富的藏書,編輯了一部兩卷本的《焦氏藏書目》。藏書樓有“澹園”、“抱瓮軒”、“竹浪齋”、“萬軸稷”、“五車樓”、“欣賞齋”,等,自經史至稗官雜說,無不收羅。《澹生堂藏書訓》記其“金陵焦太史弱侯,藏書兩樓,五楹俱滿。余所目睹,而一一皆經校讎探討”。錢曾亦稱“近代藏書家,推章丘李(開先)氏,金陵焦氏”。曾編有《焦氏藏書目》2卷、《欣賞齋書目》6卷,均已佚。其“澹園”藏書樓一直保存至1994年,南京修建同仁大廈時被拆,歷經400餘年。焦竑把自己的藏書樓命名為“五車樓”,把書房命名為“欣賞齋”——焦竑對收藏到的每一部書,幾乎都經過了親自校勘,並蓋有“澹園焦氏珍藏”、“子子孫孫永保”、“弱侯讀書記”、“竹浪齋品”、“弱侯”、“抱瓮軒”、“漪南生”等印章。他的藏書曾經代表著明代南京地區私家藏書的最高水準,具有全國性的影響。對於焦竑的藏書,成為一些學者研究焦竑的切入點。晚清學者葉昌熾,在《藏書紀事詩·焦竑》中寫道:“委宛羽陵方蔑如,廣寒清暑殿中儲。校竑但惜無臣向,《七略》於今未有書。”
平生和李贄交往最厚。他認為佛經所說,最得孔孟“盡性至命”精義,漢宋諸儒所注,反成糟粕。企圖引佛入儒,調和兩家思想。刻印古籍甚多,大多是哲學及文學作品。他將讀書札記和論文,匯集成為了二十卷本的《焦氏筆乘》,成為焦竑考據與焦竑學術思想的重要文獻。
1996年12月,南京大學教授徐雁在南京出版社出版的《南京的書香》里,對《焦竑的澹園藏書》給予了專門介紹。2000年底,由國家圖書館館長任繼愈主編、出版的3卷本《中國藏書樓》,給予了系統介紹。
焦竑的藏書,在他謝世後,其出路為當時文人所關注。黃宗羲在《天一閣藏書記》中寫到“余在南中,聞焦氏書欲賣,急往訊之,不受奇零之值,二千金方得為售主……”,一方面,焦氏後人萬不得已,還不想賣掉先祖焦竑珍惜了一輩子的書,所以惜售不零賣;另一方面,黃宗羲拿不出“二千金”那么多錢來整狀求購,後來雖托人求購,但至“余歸而不果”。
在焦竑辭世二十多年後,在晚明的兵火動亂中,焦竑的藏書,最終還是散失了;“焦狀元樓”也在1994年春的南京同仁大廈工程中不幸被拆毀。這讓國內外眾多有識之士人扼腕嘆息!開始從諸多方面尋找、搶救這一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民革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南京大學著名教授徐雁,一直十分關注焦竑及其遺產遺存的保護工作,並為之奔走呼號。
主要思想
一個人在中國歷史上地位的有無與高低,取決於兩個方面:
就個人而言:在不同時代、不同領域和學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當時歷史條件下自覺或不自覺地認識和掌握了該領域事物發展規律,具有敏銳思想的人。他們成就的大小,取決於思想上認識和反映這些規律的程度如何。
就整體而言: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在曲折中生生不息、向前發展,能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是一個世界發展的奇蹟。其奧秘核心在於中國思想文化的“兼蓄包容”性,猶如滾滾東流的長江,不斷容納百川,奔騰向前。在與時俱進中,不斷打破思想桎梏;在兼蓄包容中,不斷積蓄能量,發展壯大。
焦竑,他承接與發展了晚明“泰州學派”的思想革新運動,打破了程子朱子“理學”死守教條,把聖人看成不可企及的“聖人思想至上”對人們思想的束縛。
焦竑提出:“學道者當掃盡古人芻狗,從自己胸中辟出一片天地。”“芻狗”,是古人扎制的用以祭祀的泥、木偶。祭祀時,作為神聖之物,祭祀完,則棄之不用。焦竑認為,古人的學說,作用如同芻狗,那是在當時需要下杜撰出來的,隨著事過境遷,而後人將這些無用之物當作寶貝,只能蔽固自己的聰明……
泰州學派是“中國封建制社會後期的第一個啟蒙學派”。它所倡導的“人皆可以為堯舜”“人皆可為聖人”,把“百姓”和“聖人”放在等同的地位,維護大眾利益(“百姓日用是道”說);尊重、重視人的價值,人人平等(“格物說”)……鴉片戰爭以後的洋務運動、維新運動、改良運動,無不受到“泰州學派”思想的影響。
他的吶喊,為人們的思想打開了一扇窗戶,走向了那個時代思想與文化的頂峰!
被海內外學術界稱為“規模最大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研究工程”——《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由江蘇省委、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推出。
該《叢書》以探求中華傳統思想文化的深厚底蘊,揭示其發展變遷的內在規律為目標,遴選了從孔夫子到孫中山二千多年來文、史、哲、經、農、工、醫、政治、軍事、教育、科技和宗教等各個領域有傑出成就的百餘名人物。
研究貢獻
文史哲諸領域的貢獻
焦竑一生博覽群書,涉獵廣泛。除著作等身、藏書兩樓外,在史學、金石文字學、考據學、文獻目錄學、印刷出版、哲學、佛教等諸多領域裡頗有建樹,贏得了他在這諸多領域裡的歷史地位。
最突出的應是史籍文獻學研究。對焦竑的歷史文獻研究成果,後人評說:“焦公是明代中國文獻學第一大高手,博學淹貫,稀有能及”(《新語絲》1995年,第16期)。
對古籍藏書的分類整理,又使他成為了一位目錄學家。主要是其為明朝國史(萬曆時期受命的)所修撰的《經籍志》(未完成)。由於某些緣故受到《四庫》的批評。但是似乎對海外影響甚大。(內藤湖南《中國史學史》提到,日本有古版。可見流傳應當很廣。)
考據學方面,他將考證研究書籍中發現的錯誤,彙編成了《俗書勘誤》一書。
在印刷方面。他一生以“致用”為目標,廣泛搜輯抄撰存世書刊,成為了明代著名的古籍出版家;他在為皇長子做老師的過程中,創造性的將歷代有作為的皇帝年少時奮發圖強的故事,插入繪畫,編寫了文圖並茂、適合青少年閱讀的課外讀物——《養正圖解》。備受當代印刷界、出版界推崇。
南京大學著名學者、民革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徐雁教授評價焦竑:“他是中國明代後期著名的學者,在理學、史學、文學、語言文字學、文獻考據學等領域,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建樹,從而在中國思想學術歷史上自成一家。”(《明代南京學術人物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