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嘉穀
袁嘉穀(1872-1937年),字樹五,號澍圃,晚年自號屏山居士。雲南石屏人。袁嘉穀在雲大執教十餘年,是雲南文化名人。雲南獨一無二的全國狀元。袁嘉穀的字,自創一體,世稱“袁家書”。從封建王朝的狀元,做到現代高校的教授,古今唯一人,天下亦唯一人,這便是袁嘉穀。► 0篇詩文
人物生平
袁嘉穀(1872-1937)1872年7月12日生於石屏,21歲到昆明應試,22歲應科試,23歲應優貢試,又應鄉試,因常列榜首,被學友尊為“課(考試)王”。26歲赴京應試不第,發憤歸,有“丈夫不作禁囚泣”句,自此後“住院潛修達五年”,後自道“平生得力於此”。31歲再次應試,榜發,取在二甲第六十二名,入翰林院,授職編修,不久清廷開“經濟(經世濟民)特科”,袁嘉穀由尚書魏光燾保薦應試。時經濟特科分兩次考試,先考策論時事,袁嘉穀將自己平生所學、平日思考的結論,鋪陳為文,寫了一篇《防民猶防川論》,全文5千餘字,見解精闢,文理流暢,又是一手王歐合流的好字,深得考官賞識。榜發下來,袁嘉穀名列一等一名俗謂中了狀元,這是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4年(甲辰年))的事。
光緒東華錄卷四載:“閱邸鈔,有旨開經濟特科,十年一舉。或二十年一舉,目分六條,一曰內政、二曰外交、三曰理財、四曰經濟武、五曰致格、六曰考工。”
辛亥革命成功,清廷滅亡,不少自視為清朝遺老的人自盡以效忠,而身為清廷大員的雲南狀元袁嘉穀卻順應潮流,不行愚忠之舉,有人曾詰難他:“張公(袁的岳父張竹軒以自盡效忠清廷)以廣文小官而殉清,公身為顯宦大員,既未殉清,又表彰殉清者,豈不自污?” 袁嘉穀回答說:“人各行其心之所安”。此後,袁嘉穀自甘寂寞,隱居鄉里,埋頭著述。
相關事件
1917年,他居家賣字自給。袁中狀元後,書名倍增,求書者遠至北京、浙江、日本。袁雖名為“賣字”,但為人豁達,只要有人來索,無論長幼貴賤,均認真揮毫,以禮相贈。 昆明的翠湖、大觀樓、西山、黑龍潭等名勝風景區,都留有袁嘉穀的書法墨跡。
1921年,袁嘉穀任雲南省立圖書館館長。晚年,他結廬翠湖,自辟一園,名“樹園”,堆土為山,名“金鐘山”,蓋一小亭,名“課經亭”,又種些花草菜蔬以賞心悅目。並以“園愈狹,心愈愜;園愈隘,身愈泰”自慰自勉。他用晚年光陰,蒐集、整理雲南地方文獻。當時大滇池南岸的昆陽月山,發現了一塊《馬哈只碑》,經他鑑定是明代航海家鄭和為其父在故鄉樹立的墓碑。《明史》記載鄭和是雲南人,但不知道生在雲南何地,經他此番考證,作了碑跋並倡議地方政府建亭保護,世人才知道鄭和的故鄉,知道雲南產生過這樣一個偉大的航海家。
1922年,雲南第一所大學_私立東陸大學(即今雲南大學前身)成立,次年袁嘉穀應聘擔任國文教授。袁嘉穀本屬重金聘請對象,但他得知大學經費頗緊,堅辭不受聘金,反捐款千元作為辦學資金。直到8年之後(1931年),東陸大學由私立改為省立,他才開始領薪。 袁嘉穀博學,且平易近人,在東陸大學聲譽甚高。他每周講兩節國文課,教室設在至公堂,每節課總是座無虛席,除該校學生和一些教師外,還有不少校外人士慕名而至。袁嘉穀任教十餘年,培養了數百人,其中不少人成就甚高,如李士厚、李喬、浦光宗、張希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