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陶澍

陶澍

(1778—1839)清湖南安化人,字子霖,號雲汀。嘉慶七年進士。授編修。遷御史、給事中。出為川東道,治行稱四川第一。嘉、道間,歷安徽布政使、巡撫,清查庫款,理清三十餘年積累糾葛。治荒政,創輯《安徽通志》。道光五年,調江蘇。時洪澤湖決,運道梗阻,澍辦理海運,親赴上海僱船而成之。十年,任兩江總督。與巡撫林則徐疏浚江南河流,號為數十年之利。又陳兩淮鹽政積弊,推行票鹽,減價敵私,頗有成效。卒諡文毅。有《印心石屋詩文集、奏議》、《蜀輶日記》、《陶淵明集輯注》等。► 0篇詩文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陶澍於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三十日(1779年元月17日)出生湖南安化縣小淹鎮的陶家灣。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七歲的陶澍跟隨父親陶必銓遠走長沙,在嶽麓書院讀書。

乾隆五十年(1785年),其父陶必銓因母老思親,回小淹鎮資江上游的江南紅泥田王虎文(名王崇焯,為陶必銓知交好友)家中設館授徒,陶澍仍跟隨讀書。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陶必銓回家務農並鑽研學問;陶澍亦在身邊讀書,開始攻讀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並參加一些農業勞動。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陶必銓應邀到安化縣城(今梅城鎮)主持修復南寶塔,陶澍亦跟隨在安化學宮讀書。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陶必銓到益陽曾潤攀家中設館教書,前後四年,陶澍仍跟隨在側讀書。

乾隆六十年(1795年),陶澍參加縣學考試,得補邑諸生。

嘉慶三年(1798年),陶必銓轉赴益陽石井,在劉靜園家中設館授徒,陶澍仍跟隨父親讀書。同年,陶澍與安化縣一都河曲溪人黃德芬結婚。

嘉慶五年(1800年),隨父赴長沙參加湖南鄉試。

嘉慶六年(1801年),陶澍離家北上,參加會試,卻名落孫山。遵父囑,留京溫習功課,準備再試,以圖進取。

科舉及第

嘉慶七年(1802年)春,陶澍在京參加壬戌科會試,中進士,為第63名;四月,參加殿試,為二甲第15名;朝考,嘉慶帝召見,定為第55名。為安化第一個進士。

嘉慶九年(1804年)二月,赴任翰林院。

嘉慶十年(1805年)四月,任翰林編修。同年閏七月,父陶必銓病逝,陶澍回鄉奔喪,丁憂三年。此後,陶澍在澧陽書院主講三年,認真從事教育,培養人才。

嘉慶十三年(1808年)八月,陶澍離開家鄉安化,攜家北上,任國史館纂修。

治行優異

嘉慶十四年(1809年),任四川鄉試副主考。此後十年,陶澍先後任詹事府詹事、記名御史、江南道監察御史、陝西道監察御史、會試同考官、會試內監試官、巡視中城、戶科給事中、巡視南漕、吏科掌印給事中、道員等官職。在任上,陶澍均能恪盡職守,勤政恤民。

嘉慶十九年(1814年),陶澍任江南道監察御史,發現吏部候選官員太多,遇有官缺,則粥少官多,爭議紛紜;吏部又立法不一,設定重簽,形成混亂,造成弊端。陶澍主張統一立法,廢除重簽名目,堵塞漏洞,防止弊病。是年底,陶澍又陳奏州、縣積弊,明確指出:“州、縣之弊日深,州縣之疲頑有自”。接連例舉了八種州、縣官場弊病。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陶澍被任命川東兵備道。十二月抵達重慶赴任。任中清理積訟,打擊惡棍,平反冤獄,安定社會秩序。禁止私設關卡,暢達交通,鼓勵工商,發展商業貿易。察看農村,體恤民情,獎勵開荒,發展農業生產。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十一月,新即位的道光帝擢陶澍為山西按察使。

道光元年(1821年)三月,兼署布政使。八月,調福建按察使。十月,未及福建赴任,擢安徽布政使。

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擢安徽巡撫。

陶澍對安徽進行了全面的治理:

1. 清理安徽錢糧,杜絕錢糧虧空。

2. 救濟災民,建立豐備義倉。

3. 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

4. 整飭吏治,安定社會秩序。

5. 重視文教,倡修《安徽省志》。

道光五年(1825年)五月,陶澍調任江蘇巡撫。因洪澤湖決口,漕運阻淺,特調任江蘇巡撫,親至上海主持漕糧海運,雇沙船一千五百艘,運蘇、松、常、鎮、太五府州漕糧一百六十餘萬石至天津,為清代大規模海運漕糧之始。

道光六年(1826年)正月,陶澍再次“親蒞上海,部先後,申號令,各州、縣剝運之米,魚貫而至,鱗次而兌,浹旬得百三十餘萬為首運,餘三十餘萬歸次運。告祭風神、海神、天后,集長年三老,犒酒食銀牌而遣之。萬艘讙嘑江澄海明,旌旗飆動黿龍踴躍。”二月底,漕運船隊順利抵達天津。

陶澍任江蘇巡撫首倡海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中國近代地主階級改革派所取得的最重要、最典型的成果。

1. 整肅吏治,改造民風,建設封建社會的正常秩序。

2. 關心人民生活,救濟災荒。

3. 大力興修農田水利。

4. 加強治安,嚴懲訟棍。

兩江總督

道光十年(1830年),加太子少保銜,署兩江總督,尋實授。陶澍勇於任事、為朝野所重用。

道光十二年(1832年),與巡撫林則徐治江蘇水患,修劉河、白茆、練湖、孟瀆等水利。

道光十五年(1835年),入覲,賜御書“印心石屋”匾額。

病逝任上

道光十七年(1837年)十一月,陶澍六十生辰,道光帝賜親題扁額、福壽字以及珍玩文綺。

道光十八年(1838年),忽病風痹。

道光十九年(1839年)六月,逝於兩江節署,時年62歲。晉贈太子太保,依尚書例賜恤,諡號“文毅”。入祀賢良祠。並祝名宦祠,於海州建專祠。

陶澍的詩文

和高麗許澹宕韻

清代陶澍

夙聞東海士,磊落多英姿。尚友溯殷遺,矧茲生同時。

往晤洪與權,其人綿翹奇。款款語情愫,敦樸無澆漓。

今子矢來游,復此能相隨。發聲叩金石,誼古無近思。

所願義無渝,相見誰雲遲。

王漢衢明府自題撫琴圖雲人心盡如此天下自和平蓋唐人撫琴句也為賦一詩

清代陶澍

治國如張琴,此中有精理。安弦操縵間,不偏而不倚。

中聲本在心,其妙應以指。先生操元音,志山復志水。

一彈再彈時,半松半篁里。能令勞者息,能令疲者起。

人言先生琴,古調非今比。先生曰不然,人心盡如此。

但令心和平,道也通乎技。雲山高峨峨,煙樹清瀰瀰

寄懷唐陶山先生 其二

清代陶澍

地當湖海難為客,胸貯周秦不是貧。遙羨鯉庭春最早,梅花添放幾枝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