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李燾

(1115—1184)眉州丹稜人,字仁甫、子真,號巽岩。高宗紹興八年進士。十二年,始調華陽主簿。歷官至禮部侍郎。孝宗淳熙十一年,以敷文閣學士致仕。卒諡文簡。以名節、學術著稱,長於吏治,關心民瘼,然終未獲大用。博覽典籍,著述宏富。纂修《續資治通鑑長編》,用力四十年始成,取材廣泛,考訂精核。又有《易學》、《春秋學》、《六朝通鑑博議》、《說文解字五音韻譜》及文集等。► 0篇詩文

人物簡介

李燾為唐宗室曹王之後,生於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年甫冠,憤金讎未報,著反正議十四篇。

紹興八年(1138年),李燾登進士第,調華陽縣主簿。再調雅州推官。

乾道八年(1172年),出知瀘州。當時王氏(王安石)學盛行,唯獨李燾博極古籍,慨然以史自任。於有宋一代的典故,尤其悉力研究,他仿照司馬光《資治通鑑》,撰成《續資治通鑑長編》。累官禮部侍郎,進敷文閣學士、提舉佑神觀兼侍講、同修國史。李燾舉薦尤袤劉清之等十人堪任史官。 

淳熙十一年(1184年)春,李燾上章告老,宋孝宗優詔不許,還多次詢問他的病情。給事中宇文價傳達了孝宗的旨意,李燾說:“臣子留戀朝廷,不是又老又病,怎忍心請求告老還鄉。”於是又向宇文價詢問時事,勉勵他盡忠盡職。李燾又聽說四川乞求減少酒課稅額,還親自寫劄子勉促孝宗實行。 

同年,孝宗準其以敷文閣學士致仕。不久後,李燾逝世,享年七十歲,追贈光祿大夫,賜謚“文簡”。臨終前遺言:“臣年七十,死不為夭,所恨報國缺然。”累贈太師、溫國公。

主要成就

李燾一生著述弘富,《續資治通鑑長編》是他的代表作。這部著作的正式寫作時間,應為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李燾時年四十歲。他在知成都府雙流縣任上,於公務之外,“日翻史冊,匯次國朝事實。謂司馬光修史,先為《百官公卿表》十五卷,後頗散佚。乃遍求正史、實錄,傍采家集、野史,增廣門類,起建隆,迄靖康,合新舊官制,成一百四十二卷。其重編者僅七之一,《長編》之書蓋始於此”。實際上這部著作纂修時間,應該更早一些。淳熙九年(1182年),他說為修此書,“網羅收拾垂四十年”。以此上推,當在李燾讀書龍鶴山以後不久。

李燾自隆興元年(1163年)至淳熙四年(1177年)先後四次上進此書。隆興元年(1163年),李燾在知榮州任上,進太祖朝部分。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迄開寶九年(976年),計十七年,為書十七卷。當時李燾四十九歲。乾道四年(1168年)又進上已修成的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五朝,共一百零八卷,寫成一百七十五冊和《目錄》冊。由《進〈續資治通鑑長編〉表》可知此書在編纂方法上是仿司馬光《資治通鑑》體例。此年,李燾五十四歲。

淳熙元年(1174),李燾六十歲,他又進神宗朝《長編》,自治平四年(1067年)至元符三年(1100年),計四百一十七卷。

淳熙三年(1176年)憲宗擢李燾為秘書監,權同修國史,兼權實錄院同修撰。朝廷意在專付李燾以史事。 [5]  淳熙四年(1177年),徽宗、欽宗二朝《長編》編成,孝宗稱讚他“無愧司馬光”。北宋“一祖八宗”至此完篇。但李燾仍在不斷地修訂重編。完成修訂工作一說是在淳熙七年(1180年),一說是在淳熙十年(1183年),《文獻通考·經籍考》認為是在淳熙九年(1182年)。白壽彝在《中國通史》中認為這樣一部卷帙浩大的著作,根據孝宗的要求,進行增損的內容達四千四百餘條,絕不是一、二年所能完成的,應該是開始修訂為淳熙七年(1180年),淳熙九年(1182年)“重別寫進”,完成在淳熙十年(1183年)。重編的《長編》為九百八十卷,記北宋一百六十八年史事,另有《修換事目》十卷,《舉要》六十八卷,《總目》五卷。總計一千零六十三卷。凡實錄、國史、會要、野史、家乘、墓志銘、行狀等有關資料,無不廣收博採。其中分注考異,詳引他書,保存了大量史料。

李燾撰《續資治通鑑長編》的最初動機,是要整理北宋九朝史事。他說:“臣盡力史學,於本朝故事尤切欣慕。每恨士大夫各信所傳,不考諸《實錄》、正史,紛錯難信。如建隆、開寶之禪授,涪陵、岐、魏之遷歿,景德、慶曆之盟誓,曩霄、諒祚之叛服,嘉祐之立子,治平之復辟,熙寧之更新,元祐之圖舊,此最大事,家自為說,臣輒發憤討論,使眾說鹹會於一。”可見李燾修史,最初興趣在文獻的網羅整理及考訂。

《續資治通鑑長編》選材上是“寧失於繁,無失於略”。編纂過程也是按長編法進行,先以年月為叢目,叢目既成,乃修長編。李燾對史料進行考訂,也是遵司馬光的考異法,所以時人評說李氏之書是“仿司馬氏《通鑑》,踵為之”(李心傳語)。“大略皆溫公舊規”(陳振孫語)。

李燾從形式上繼承了司馬光史學,但與司馬光作史旨趣略有差異,司馬光是“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戒者,為編年一書”。李燾說他寫《續資治通鑑長編》是“統會眾說,掊擊偽辨,使奸欺訛訕不能乘隙亂真,祖宗之豐功盛德益以昭明”(《進續資治通鑑長編表》)。因此,李燾認為他的書不敢稱作《續資治通鑑》,只能稱作是《續資治通鑑長編》。但李燾以四十年之精力,撰成近千卷的當代史,為治宋史之要籍。《長編》行文簡潔,頗有章法,雖無“史臣曰”之類文字,但敘事中有識斷;材料增刪,足見其用心。

家庭成員

家世

先祖

李明,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四子,封曹王,武則天掌權時被降封零陵郡王,流放至黔州,後被逼迫自殺。唐中宗時追謚為”恭“。

李偲,李明第五子,官至右武衛大將軍,後被武氏陷害,流放劍南,遂定居眉州丹稜縣。 [1]  [11] 

六世祖

李瑜,官至長江令。

曾祖

李夔

祖父

李夙,追贈奉直大夫。

父母

父親:李中,官至朝奉大夫、知仙井監,累贈宣奉大夫。

母親:史氏,封碩人。

妻子

楊氏,封碩人,贈朝散大夫楊素之孫女,後追封福國夫人。

子女

李燾有七子:

長子:李謙,早逝。

次子:李垕,官至奉議郎,主管成都府玉局觀。

三子:李<無+土>,曾任朝散郎、權發遣忠州。

四子:李塾,曾任承議郎。

五子:李垡,亦早逝。

六子:李壁(一作李璧),字季章,號石林,又號雁湖居士,歷任參知政事、資政殿學士,卒謚“文懿”。

幼子:李埴,字季允,一作季永,號悅齋,官至資政殿學士、知眉州,卒謚“文肅”。

李燾有六女:

長女:李均,嫁朝散郎、知果州曹執中(一作同)。

次女:李元,嫁朝奉大夫、知崇慶府師祖慶。

三女:李壇,嫁文林郎、漢州州學教授任阜。

四女:李典,嫁薛純穎。

五女:李增,嫁承議郎、充雲安軍使兼知縣事張伸(一作坤)。

幼女:李堪,嫁朝散大夫、利州路提點刑獄公事范子庚。

李燾的詩文

鼎建金釜仙山靈泉古觀碑

宋代李燾

臣堙獨步轉淦浪,□□□□□□陽。
風生□□□□□,紫氣繽紛賽錦堂。
欲頻了了載詩酒,總為超□□□陰。
幽勝若天香境萬,□舍興樂招掌愛。

登金山

宋代李燾

金山何處好,四顧不相連。
窗迥前無地,波澄下有天。
堂留三楚客,門泊五湖船。
暝色關詩思,江籠兩岸煙。

從何使君父子游墨池分韻得名字

宋代李燾

蜀學擅天下,馬王先得名。
簧如巧言語,於道蓋小成。
子云最後出,振策思遐征。
斯文大一統,欻使聖域清。
富貴盡在我,紱冕非所榮。
旁皇天祿閣,聊亦觀我在。
懷哉不能歸,舊宅荒榛荊。
寂寞竟誰顧,正路今莫行。
使君蓬萊仙,弭節歸赤城。
門無俗賓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