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鴻祚
項鴻祚(1798~1835)清代詞人。原名繼章,後改名廷紀,字蓮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十二年(1832)舉人,兩應進士試不第,窮愁而卒,年僅三十八歲。家世業鹽筴,巨富,至君漸落。鴻祚一生,大似納蘭性德。他與龔自珍同時為“西湖雙傑”。其詞多表現抑鬱、感傷之情,著有《憶雲詞甲乙丙丁稿》4卷,《補遺》1卷,有光緒癸巳錢塘榆園叢刻本。► 10篇詩文
李方膺
李方膺(1695~1755)清代詩畫家。字虬仲,號晴江,別號秋池、抑園、白衣山人,乳名龍角。通州(今江蘇南通)人。曾任樂安縣令、蘭山縣令、潛山縣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職,因遭誣告被罷官,去官後寓揚州借園,自號借園主人,以賣畫為生。與李鱓、金農、鄭燮等往來,工詩文書畫,擅梅、蘭、竹、菊、松、魚等,注重師法傳統和師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畫筆法蒼勁老厚,剪裁簡潔,不拘形似,活潑生動,被列為揚州八怪之一。► 1篇詩文
朱孝臧
朱孝臧(1857~1931)晚清四大詞家之一。一名祖謀,字古微、藿生,號漚尹、彊村,浙江歸安(今吳興縣)人。光緒八年舉人,次年進士,歷官編修、侍講學士、禮部侍郎。光緒三十年出為廣東學政,因與總督齟齬,引疾辭官。民國二十年卒於上海。朱孝臧始以能詩名,為京官時,與王鵬運交,棄詩而專攻詞。詞作“融諸家之長,聲情益臻朴茂,清剛雋上,並世詞家推領袖焉。詩能入品。”著有詞集《彊村語業》二卷,身後其門人龍榆生為補刻一卷,收入《彊村遺書》。► 9篇詩文
俞樾
俞樾(1821-1907),字蔭甫,自號曲園居士,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學者、文學家、經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他是現代詩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吳昌碩、日本井上陳政皆出其門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後受鹹豐皇帝賞識,放任河南學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試題割裂經義”,因而罷官。遂移居蘇州,潛心學術達40餘載。治學以經學為主,旁及諸子學、史學、訓詁學,乃至戲曲、詩詞、小說、書法等,可謂博大精深。海內及日本、朝鮮等國向他求學者甚眾,尊之為樸學大師。► 1篇詩文
陳文述
陳文述(1771~1843)初名文杰,字譜香,又字雋甫、雲伯,英白,後改名文述,別號元龍、退庵、雲伯,又號碧城外史、頤道居士、蓮可居士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嘉慶時舉人,官昭文、全椒等知縣。詩學吳梅村、錢牧齋,博雅綺麗,在京師與楊芳燦齊名,時稱“楊陳”,著有《碧城詩館詩鈔》、《頤道堂集》等。► 2篇詩文
吳錫麒
吳錫麒(1746~1818)清代文學家。字聖征,號穀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十年(1775)進士。曾為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後兩度充會試同考官,擢右贊善,入直上書房,轉侍講侍讀,升國子監祭酒。他生性耿直,不趨權貴,但名著公卿間。在上書房時,與皇曾孫相處甚洽,成為莫逆之交,凡得一帖一畫,必一起題跋,深受禮遇。後以親老乞養歸里。主講揚州安定樂儀書院安定、爰山、雲間等書院至終,時時注意提拔有才之士。有子吳清皋、吳清鵬。► 6篇詩文
莊棫
莊棫(1830——1878 ),字中白,一字利叔,清代詞人,學者,號東莊,又號蒿庵。丹徒人,生於道光十年(1830)。光緒四年(一八七八)卒。享年四十九歲。著有《蒿庵遺稿》,詞甲、乙稿及補遺附焉。► 7篇詩文
畢沅
畢沅(1730~1797)清代官員、學者。字纕蘅,亦字秋帆,因從沈德潛學於靈岩山,自號靈岩山人。鎮洋(今江蘇太倉)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進士,廷試第一,狀元及第,授翰林院編修。乾隆五十年(1785)累官至河南巡撫,第二年擢湖廣總督。嘉慶元年(1796)賞輕車都尉世襲。病逝後,贈太子太保,賜祭葬。死後二年,因案牽連,被抄家,革世職。畢沅經史國小金石地理之學,無所不通,續司馬光書,成《續資治通鑑》,又有《傳經表》、《經典辨正》、《靈岩山人詩文集》等。► 0篇詩文
屈復
屈復(1668~1745)清代詩人。初名北雄,後改復,字見心,號晦翁,晚號逋翁、金粟老人,世稱“關西夫子”。蒲城(今屬陝西)縣罕井鎮人,後遷縣城北關。19歲時童子試第一名。不久出遊晉、豫、蘇、浙各地,又歷經閩、粵等處,並四至京師。乾隆元年(1736)曾被舉博學鴻詞科,不肯應試。72歲時尚在北京蒲城會館撰書,終生未歸故鄉。 著有《弱水集》等。► 1篇詩文
陳沆
陳沆(hàng)(1785~1826)著名詩人,文學家,清代古賦七大家之一,被魏源稱為“一代文宗”。 原名學濂,字太初,號秋舫,室名簡學齋,白石山館。蘄水(今湖北浠水縣)人。陳沆於嘉慶十八年(1813)中舉,二十四年(1819)中進士一甲一名,其策論文章,氣勢雄渾,論述精闢,筆力奇健,授翰林院修撰,清道光二年(1822),任廣東省大主考(學政),次年,任清禮部會試同考官。官至四川道監察御史。陳沆卒年,《清史列傳》記為道光六年(1826)。周錫恩撰《陳修撰沆傳》則言年四十一,當為道光五年(1825)。後歸葬於浠水縣西調軍山南麓。► 4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