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德公,字尚長,荊州襄陽人,東漢末年名士、隱士。龐德公與當時徐庶、司馬徽、諸葛亮、龐統等人交往密切。龐德公曾稱諸葛亮為"臥龍",龐統為"鳳雛",司馬徽為"水鏡",被譽為知人。對諸葛亮、龐統等人早年影響較大,並得到諸葛亮的敬重。龐德公最後隱居於鹿門山,採藥而終。► 2篇詩文
辛延年 (公元前220~?年待考),著名秦漢詩人。 作品存《羽林琅》一首,為漢詩中優秀之作。始見於《玉台新詠》,《樂府詩集》將它歸入《雜曲歌辭》,與《陌上桑》相提並論,譽為“詩家之正則,學者所當揣摩”。► 1篇詩文
西漢著名的司法官。字長君,鉅鹿人(鉅鹿,在今河北南部,路溫舒系河北廣宗人)。信奉儒家學說。起初學習律令,當過縣獄吏、郡決曹史;後來又學習《春秋》經義,舉孝廉,當過廷尉奏曹掾、守廷尉史、郡太守等職。宣帝即位,他上疏請求改變重刑罰、重用治獄官吏的政策,主張“尚德緩刑”,“省法制,寬刑罰”。他認為秦朝滅亡的原因,是法密政苛,重用獄吏。漢承襲秦朝這一弊政,必須改革。他還反對刑訊逼供,認為刑訊迫使罪犯編造假供,給獄吏枉法定罪開了方便之門。他在奏疏中還提出廢除誹謗罪,以便廣開言路。► 1篇詩文
張紘(151—211年),字子綱,廣陵人。東吳謀士,和張昭一起合稱“二張”。孫策平定江東時親自登門邀請,張紘遂出仕為官。後來,張紘被派遣至許都,任命侍御史。但孫權繼位時張紘又返回了東吳,任長史之職。張紘後來建議孫權遷都秣陵,孫權正在準備時張紘病逝,其年六十歲。孫權為之流涕。► 5篇詩文
韋孟(前228?—前156),西漢初詩人。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為楚元王傅,歷輔其子楚夷王劉郢客及孫劉戊。劉戊荒淫無道,在漢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被削王,與吳王劉濞通謀作亂,次年事敗自殺。韋孟在劉戊亂前,作詩諷諫,然後辭官遷家至鄒(今山東鄒城),有詩詠其事。► 2篇詩文
劉熊渠,是漢朝宗室,漢景帝的兒子長沙定王劉發的孫子。父親是舂陵節侯劉買,他承襲舂陵侯的爵位。他死後,諡號戴,舂陵侯的爵位由長子劉仁繼承。他的庶子蒼梧太守劉利是更始帝劉玄的祖父。他的弟弟鬱林太守劉外是漢光武帝劉秀的曾祖父。► 1篇詩文
東漢文學家。字文秀,著名文學家王逸之子。曾游魯國,作《靈光殿賦》,敘述漢代建築及壁畫等,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與他同時期的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蔡邕也寫了此稿,但見到王延壽的《靈光殿賦》後,大為驚奇,自愧弗如,遂焚己稿。王延壽年僅20多歲溺死於湘水。他在辭賦史上留下了《魯靈光殿賦》、《夢賦》和《王孫賦》三篇傑作。► 1篇詩文
酈炎(150~177)東漢詩人。字文勝。范陽(今河北定興)人。曾為郡吏,州郡察舉孝廉,徵召為右北平從事祭酒,都不就,後患瘋病。他奉母至孝,因母死而犯病,以致他的正在產兒的妻子被驚死。為妻家訴訟入獄,死於獄中。► 2篇詩文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初舉孝廉,任守宮令。後棄官歸鄉,又率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其後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為其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鬱成病而亡(一說服毒自盡),年五十。獲謚敬侯,後追贈太尉。► 0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