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經學家、文學家。初名蓮,又名禮吉,字君直,一字稚存,號北江,晚號更生居士。陽湖(今江蘇常州)人,籍貫安徽歙縣。乾隆五十五年科舉榜眼,授編修。嘉慶四年,上書軍機王大臣言事,極論時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詔以“罪亮吉後,言事者日少”,釋還。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駢體,與孔廣森並肩,學術長於輿地。洪亮吉論人口增長過速之害,實為近代人口學說之先驅。► 3篇詩文
張正元
張正元(1801--1856),字乃起,號貞甫,清代屏南縣漈頭村人,道光十二年(1832)壬辰科聯捷中式文進士,為屏南分治後第一位中式文進士,與叔張方車(中舉後改名張方矩)被時人譽為“一門兩進士”、“叔侄同進士”, 漈頭村成為屏南四大書鄉之首。著有“萬青堂”時文行世,晚年尤好吟詠,其為詩專主性靈,惜失燹之後,遺稿散失,今其所存者僅什之二三焉。► 3篇詩文
杜濬
杜濬(1611~1687) 清初詩人。原名詔先,字於皇,號茶村,又號西止,晚號半翁。黃岡(今屬湖北)人。明崇禎時太學生。明亡後,不出仕,避亂流轉於南京、揚州,居南京達四十年,刻意為詩,詩多寓興亡之感。著有《變雅堂集》。► 8篇詩文
厙狄履溫
厙狄履溫,官尚書員外郎,兼充節度判官。開元九年,宇文融括田時,奏置勸農判官。以履溫等二十九人並攝御史,分行天下。詩一首。► 3篇詩文
黃圖安
黃圖安(?~1659) ,字四維,奉天人。明末清初官員。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東昌府堂邑縣(今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人)。明崇禎十年(1637)中進士,授推官,歷保定府推官、廬江知縣,遷吏部主事、吏部員外郎。其後,改任易州道。清軍入關,他率部歸降,仍任原職。以鎮壓農民起義軍有功升任甘肅巡撫,鏇改調寧夏巡撫。後清廷以故意規避罪將其革職。順治九年(1652)因范文程力請,以僉都御史再任寧夏巡撫。順治十四年(1657)考滿,加副都御史銜。後,他以“舉薦非人罪”被降5級,不久卒。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寧夏巡撫黃圖安疏浚唐徠渠和漢延渠。► 1篇詩文
何福堃
何福堃,光緒三年進士,改庶起士,授編修,曾任甘肅布政使。有《午陰清舍詩草》。► 1篇詩文
陳詵
陳詵(1642—1722),字叔大,號實齋,浙江海寧鹽官人。清康熙十一年(1672)舉人。由中書舍人考選吏科給事中。曾上章奏提出治理黃河具體規劃,檢舉殘害百姓的官員,歷官至左副都御史。四十三年,出任貴州巡撫。後調任湖北巡撫。時江浙米貴,詵放寬米禁,通盤籌劃,平抑三省米價。原來湖北鹽規,每年需送官府2萬金,鹽商趁此提高鹽價。詵到任,革除此種陋規。卸任時,鹽商送詵萬金,不受。五十年,升工部尚書,轉禮部尚書。後老病辭歸。卒謚清恪。著有《周易玩辭述》、《詩經述》、《四書述》、《資治通鑑述》等。► 13篇詩文
張楫
字無涉,今屬安徽省安慶市桐城市人,清乾隆間貢生,任浙江溫州通判,遷山東高唐、雲南建水知州。► 1篇詩文
沈欽
號殷亭,昭文(今江蘇常熟)人。善畫山水、花鳥,亦能人物。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南巡獻畫,後在尚衣署二十餘年,至七十猶能作畫。► 1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