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濬
杜濬(1611~1687) 清初詩人。原名詔先,字於皇,號茶村,又號西止,晚號半翁。黃岡(今屬湖北)人。明崇禎時太學生。明亡後,不出仕,避亂流轉於南京、揚州,居南京達四十年,刻意為詩,詩多寓興亡之感。著有《變雅堂集》。► 8篇詩文
人物生平
杜濬,明崇禎十二年鄉試副榜。入清以後,絕意仕進,流寓金陵三十餘年,家貧至不能舉火,仍不屈。杜濬極為耿介孤傲,有人勸他不要太孤僻,他解釋說:“某豈敢如此,只是一味好閒無用,但得一覺好睡,縱有司馬遷,韓愈在隔舍,亦不及相訪。”有些慕名要來拜訪他的達官貴人,多被婉言謝絕。即使是當地地方官員(或故友)求見,也得徒步登門。但《九朝新語》中仍說杜濬對這些客人:“則偶接焉,門內為竹關。遇午睡或治事,則外鎖之。關外設坐。約客至,視鍵閉則坐而待,不得叩門。雖大府(知府)至,亦然。”
當他得知好友孫枝蔚準備應清廷徵辟時,立刻寫信勸他“毋作兩截人”。並說:“不作兩截人有道,曰,忍癢。忍癢有道,曰,思痛。至於思痛,則當年匪石之心……且夫年在少壯,則其作兩截人也,後截猶長;年在遲暮而作兩截人,後截余幾哉?”《(與孫豹人書》)孫氏得書,力辭中書舍人而歸,保全了一半清白。錢謙益來訪,杜濬閉門拒不接見。杜濬最佩服“嶺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屈大均,番禺(今廣州)人,字翁山。明亡時才十五歲。清兵入境,曾參加抗清隊伍,失敗後削髮為僧,不久返俗,週遊各地。善詩,有部分作品敢於揭露清軍暴行。以後仍與人聯絡抗清義軍,籌劃恢復明室。杜濬稱讚屈大均為有骨有識,足以繼武古人(《復屈翁山書》)。
杜溶“老而益貧,貧而益狂”,終於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病逝,終年七十七。身後蕭條,以至無以入殮。幾年以後,陳鵬年(字北溟,別字滄洲,以清廉著名,有陳青天之稱)任江寧知府,才代為埋葬於南京鐘山。
杜濬著作,因家貧無力付梓,故多散佚。現存光緒甲午黃岡沈卓如刻《變雅堂詩集》10卷及《變雅堂文集》8卷,只相當於他全部著作的十之二三。
文學成就
杜濬詩學杜甫,遺貌取神,遒宕清逸中時有氣勢,五律尤佳。《初聞燈船鼓吹歌》是他早年成名的長篇;明亡後詩多寓興亡之感。如《關山月》、《焦山》、《燕磯感舊》等。他在《古樹》中寫道:“松知秦歷短,柏感漢恩深。用盡風霜力,難移草木心”,可見其情懷。
《大清一統志》評杜濬:“詩文豪健,自辟畦町。”《湖廣通志》說他“博極群書,吳楚人士多就正焉”。《黃州府志》認為他:“性狂氣簡,岸凌公卿。少立令譽。”“其所著作力砥流風。後隱江南之鐘山,名公巨儒不識茶村之面者自以為赧。”吳偉業(字梅村)是明清之際成就最大的詩人。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卷四十八中,記載了吳偉業曾說自己的五言律詩,是讀了杜濬的詩作以後才得到長進的。《國朝先正事略》還說:閻若璩(清初經學家,長於考據)“於時賢多所訾謷,獨許先生(指杜濬)五律,稱為詩聖。”
杜濬《變雅堂集》中的詩集十卷,有詩650餘首。但據陳仲夔(字大章)的《秋蓬集》說,他有未刻詩三千餘篇。陳仲夔與杜溶是同代的黃崗人,所說較可靠。但《九朝新語》又說:“茶村(杜濬字)好詆訶俗人。死後有富人購焚其集殆盡。”鄧之誠教授在其《清詩紀事初編》中卻說:“嘗於書肆見其鈔本茶村詩文二十餘冊,多出刻本之外。度其書尚在世間,好事者終有得之之一日也。”可惜至今仍未見其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