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佐輔
長孫佐輔,唐,(約公元七九四年前後在世)字不詳,朔方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德宗貞元中前後在世。累舉進士不第,放蕩不羈。弟公輔為吉州刺史,遂往依之。後終不仕。佐輔有詩集號古調集,《全唐詩》存其詩17首。► 19篇詩文
儲嗣宗
儲嗣宗,唐詩人。儲光羲曾孫。潤州延陵(今丹陽)人,郡望兗州(今屬山東)。宣宗大中十三年(859)登進士第,曾任校書郎。到過北方邊塞,有《隨邊使過五原》詩,與顧非熊、顧陶友善。崇仰王維,受王維、儲光羲影響,善寫山林幽景,多發塵外之思,缺乏社會內容。元辛文房謂其為詩“苦思夢索,所謂逐句留心,每字著意,悠然皆塵外之想”,並稱頌其“片水明在野,萬華深見人”,“蟬鳴月中樹,風落客前花”等警句為“皆區區所當避舍者也”。但藝術成就遠不及王、儲。《全唐詩》錄存其詩四十首,編為一卷。《全唐詩外編》補詩一首。《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有詩集一卷。► 39篇詩文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詩詞秀
盧鴻一
盧鴻一(?一740前後)唐畫家、詩人,著名隱士。一名鴻,字浩然,一字顥然,本幽州范陽(今河北涿縣東北)人,徙居洛陽,後隱居嵩山(今登封市)。博學,善篆籀,工八分書,能詩。畫山水樹石,得平遠之趣,與王維相當。盧鴻回山後,聚徒五百餘人,講學於草堂之中,成為一時之盛。自繪其勝景為《草堂十志圖》,有摹本,圖錄於《故宮名畫三百種》。《全唐詩》錄存其騷體詩十首,名《嵩山十志》,為描寫嵩山十景、歌詠自己的隱逸生活之作。► 22篇詩文
韋檢
生平不詳。《全唐詩》收其《悼亡姬詩》與《夢後自題》共2首,附韋檢亡姬後,乃出於《抒情詩》(見《太平廣記》卷二七九)。► 2篇詩文
武翊黃
武翊黃,[唐]字坤輿,河南緱氏(今河南偃師南)人。官大理卿。工正書,長慶元年(八二一)白居易所撰唐張誠碑,為其所畫。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丙戌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二十三人,考官:禮部侍郎崔邠。試題為《山出雲詩》等。武翊黃為宰相武元衡之子,才學驚人。曾三試獨占鰲頭。人稱"武三頭"。入仕後於大和年間官至大理卿。晚年為美色所惑,為美妾而虐待髮妻盧氏,犯眾怒。雖然宰相李紳為其辯解,然仕途政敵甚多,不容於朝,流落他鄉至終。武翊黃善書法,尤工楷書。長慶元年(821),白居易所撰張諴碑即其所書。► 1篇詩文

詩詞秀
秀出好詩詞
杜正倫
杜正倫(?-658年),相州洹水(今河北魏縣)人,唐朝宰相。杜正倫出身於洹水杜氏,隋朝時考中秀才,曾授羽騎尉,入唐後擔任齊州總管府錄事參軍,並進入秦府文學館。貞觀年間,杜正倫歷任兵部員外郎、給事中、中書侍郎、太子左庶子,封南陽縣侯。因漏泄禁中語,被貶為谷州刺史,再貶交州都督。後受李承乾謀反案牽連,被流放驩州。唐高宗顯慶年間,杜正倫拜相,初授黃門侍郎、同三品,後又升任中書令,進爵襄陽縣公。顯慶三年(658年),杜正倫因與李義府不和,被誣告結黨,貶任橫州刺史,不久病逝。► 3篇詩文
韋希損
(657—719)字又損,京兆杜陵(今陝西長安縣東北)人。以國子生擢第,補梁州城固主簿,歷任渭南、藍田二縣尉、萬年丞,官至京兆府功曹。開元七年卒。有集6卷,已佚。《唐文續拾》卷一八有韋璞玉撰其墓誌,墓誌中引其詩2句。《全唐詩續拾》據之收入。► 1篇詩文
雲表
唐末詩僧。僖宗時於南昌講《法華慈恩大疏》,聽者甚眾。晉陵僧可周從其學。又曾游江陵楚王城,齊己有詩贈之。事跡散見《宋高僧傳》卷七、《白蓮集》卷六。《全唐詩》存詩1首。► 2篇詩文
畢耀
畢耀,生卒年待考,唐朝人。一名畢曜。官監察御史,與杜甫友善,後流黔中,能詩,見《紀事》二六,《全唐詩》收其詩三首,杜甫與之贈答計有集六《幅側行贈畢四》、《贈畢四曜》,八《秦州見救目薛三璩授司議郎畢四曜除監察與二子有故遠喜遷宮兼述索居凡三十韻》等。► 3篇詩文

詩詞秀
關注教你賞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