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宿靈鷲禪寺

宋代楊萬里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終夜鳴。
流到前溪無半語,在山做得許多聲。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夜宿山寺,夜半聽見水聲,誤為下雨了,待清晨起來出門一看,才發現天空晴朗,原來昨夜的聲音並非雨聲,而是急湍而下的山泉發出的聲音,終夜響個不停。
順流而行,發現山泉在半山坡流下時叮咚作響,流入山下溪水後,由於水路寬平,就不再像在山裡那樣因水流曲折而發出衝激的聲音。

注釋
①靈鷲禪寺:又名寶積善院。位於江西省廣豐縣永豐鎮東北36里的社後鄉靈鷲山下。僧明道、智開創建於唐元和年間(806—820)。宋、明、清幾經廢興,規模達9棟13廳,寺僧百餘人。現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齋堂、寮房等。有僧駐錫。曾被列為江西省14座重點佛教古寺之一。
②“流到”二句:指前溪水深面闊,不像在山裡因曲折而易致衝激作聲。唐杜甫《佳人》:“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與此詩含意相近。後人因把“在山”、“出山”比喻在野、在朝。

創作背景

是詩人於淳熙六年(1179年)自常州西歸故鄉吉水途中所作,當時詩人入永豐界後行經並投宿於靈鷲禪寺。

賞析

第一句“初疑夜雨忽朝晴”,寫詩人夜宿山寺,聽到屋外水聲,初疑夜雨,待次日早晨起來,才知夜裡根本沒有下雨。一個“疑”字,暗示詩人當時未嘗實地觀察,“夜雨”的判斷乃是出於推測,這就為以下“忽朝晴”三字留下餘地,顯得極有分寸。

“夜雨”的錯覺來自第二句:“乃是山泉終夜鳴。”原來擾了詩人一夜清夢的原來是急湍而下的山泉。山泉下瀉,衝擊山石,終夜響個不停。在睡意朦朧中產生某種錯覺,這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此句是符合生活邏輯的。

第三句緊承上句,進而寫出山之後的山泉在山中“終夜鳴”,那是因為水道彎曲不平,故而潺潺作響。這一句說山泉“流到前溪無半語”,那是因為河床變得寬闊平坦,故而靜寂無聲。可見由於所處環境的改變,同一種事物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表現。

末句“在山做得許多聲”,是詩人針對上述事實所發的議論。冷冷一語,諷刺辛辣有力,有如畫龍點睛,全詩的主旨在這句議論中被明白地點了出來。從字面上看,詩人譏諷的對象是山泉,其實弦外有音,別有深意。它諷刺了那些在做官前指點江山,高談闊論,慷慨激揚,憂國憂民,但是一但掌握了權力,有了一定地位,就和其他昏官一樣尸位素餐、了無建樹了。此詩說明很多官員一但成了利益既得者,就把自己的抱負和民眾利益拋於腦後了。

此詩在藝術上很有特色。第一,它採用了傳統的“比”的手法,借事寓意,以物比人,構思十分巧妙。第二,敘述與議論有機結合,使議論立足於具體事件的基礎上。第三,語言平易淺近,筆調幽默輕快。

楊萬里

楊萬里

楊萬里,字廷秀,號誠齋,男,漢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南宋傑出詩人,與尤袤、范成大、陸游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南宋四大家”。► 4253篇詩文

猜您喜歡

詠柳

宋代曾鞏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買花 / 牡丹

唐代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
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
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
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
上張幄幕庇,旁織巴籬護。
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
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
低頭獨長嘆,

禿山

宋代王安石

吏役滄海上,瞻山一停舟。
怪此禿誰使,鄉人語其由。
一狙山上鳴,一狙從之游。
相匹乃生子,子眾孫還稠。
山中草木盛,根實始易求。
攀挽上極高,屈曲亦窮幽。
眾狙各豐肥,山乃盡侵牟。
攘爭取一飽,豈暇議藏收?
大狙尚自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