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質上人
唐代:杜荀鶴
枿坐雲遊出世塵,兼無瓶缽可隨身。
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質上人有時打坐,靜如枯木;有時出遊,飄若浮雲,心無所系,隨性而行,超世脫俗。其他僧人云游,還帶著盛水的瓶子和吃飯的缽,而他出門連這兩件東西都不帶,一身之外無所有,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遇到人也不會去聊人世間的瑣事,仿佛他是一個置身於世間之外的人一樣。
注釋
①質:和尚的稱號。
②上人:對高僧的敬稱。
③枿(niè)坐:枯坐。枿,樹木砍去後留下的樹樁子。
④瓶缽:僧人出行所帶的食具。
賞析
因為是送給僧人的詩,所以詩開頭便雲佛事:“枿坐雲遊出世塵。”這是寫質上人的形象。詩人抓住他的特徵,刻畫了他的不同凡俗。
第二句進一步寫質上人的形象。瓶缽是雲遊和尚喝水吃飯不可少的器具。可是質上人連應該隨身攜帶的一瓶一缽都沒有。這就更突出了質上人超出塵世的性格,成了飄飄然來去無牽掛的大閒人了。
第三、四句,“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這是從質上人的精神境界去刻畫他的形象。他不說一句有關人世間的話,這才寫出精神上大解脫的悟道者形象。人們口上說的,都是心上想的,不說人間事,是他心裡根本不想這些事,因為他把人間的名利富貴看做是虛幻、短暫、無意義的。“所謂“世緣終淺道緣深”(蘇東坡語),在這位質上人身上表現得非常徹底,他完全游離於塵世之外。
他雖曾讚羨“萬般不及僧無事,共水將山過一生”(《題道林寺》)的生活,但無論怎樣也不能像質上人那樣口不說一句人間事。所以“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既有對質上人的稱賞和羨慕,也有詩人自己複雜心情的流露,字面上意義雖然淺近,而詩人的感慨頗深。
杜荀鶴的詩在語言上通俗淺近,明白流暢,所以他把嚴於格律的近體詩通俗化了。正因為這樣,他的許多詩句包括《贈質上人》在內都在長期流傳中成了人們口頭的熟語。
創作背景
杜荀鶴所生活的正是晚唐戰亂不止、民生凋弊的多事之秋。作為一個有良心、有正義感的
詩人,面對這樣的現實,不可能緘口不語。詩人對質上人的最無牽掛和最清閒表示了由衷的讚頌,而於贊語之中卻含有弦外之意,寓有感慨人生的意趣,所以詩人就此寫下《贈質上人》來表達自己的看法。
杜荀鶴
杜荀鶴(846~904),唐代詩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漢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順進士,以詩名,自成一家,尤長於宮詞。大順二年,第一人擢第,復還舊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知制誥。恃勢侮易縉紳,眾怒,欲殺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為《唐風集》十卷,今編詩三卷。事跡見孫光憲《北夢瑣言》、何光遠《鑒誡錄》、《舊五代史·梁書》本傳、《唐詩紀事》及《唐才子傳》。► 463篇詩文
登泰山記
清代:姚鼐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穀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穀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餘。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雲。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雲漫。稍見雲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魚藻
先秦:佚名
魚在在藻,有頒其首。王在在鎬,豈樂飲酒。
魚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鎬,飲酒樂豈。
魚在在藻,依於其蒲。王在在鎬,有那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