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王風·揚之水
揚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甫。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揚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與我戍許。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平緩流動的水啊,沖不走成捆的木柴。那位遠方的人兒啊,不能和我駐守申國城寨。想念你啊想念你,哪時我才能回到故里?
平緩流動的水啊,也飄不起成捆的柴草。那位遠方的人兒啊,不能共我守衛甫國城堡。想念你啊想念你,哪時我才能回到故里?
平緩流動的水啊,也流不動成捆的柳枝。那位遠方的人兒啊,不能與我守衛許國城池。想念你啊想念你,哪時我才能回到故里?
注釋
⑴揚之水:揚:悠揚,緩慢無力的樣子。不流:流不動,浮不起,沖不走。平緩流動的水。
⑵束薪:成捆的柴薪,喻婚姻,在此指妻。
⑶彼其之子:(遠方的)那個人,指妻子。
⑷不與我:不能和我。戍申:在申地防守。
⑸懷:平安,一說思念、懷念。
⑹曷:何。
⑺束楚:成捆的荊條。
⑻甫:甫國,即呂國。
⑼蒲:蒲柳。
⑽許:許國。
鑑賞
春秋時代,周朝平王(前770—前720年在位)還是比較混亂的時代。主要是周天子的權威削弱了,諸侯國的力量強大了。周平王的母親是申國人,申國又常受楚國的侵擾。周平王為了母親故國的安全,就從周朝抽調部分軍隊,到申國戰略要地屯墾駐守,防止楚國侵擾。這些周朝士兵遠離故鄉,去守衛並非自己諸侯國的土地,心中的不滿悽苦,當然有所流露,形成詩歌,就是《揚之水》。申國、甫國和許國的國君,都是姜姓。周平王母親是申國姜姓公主,與甫、許兩個諸侯國也是親戚關係。所以,雖然周平王沒有派士兵去戍守甫、許兩國,但詩歌也牽連及之:反正是姜姓王太后娘家的人。
《揚之水》是以遠戍戰士的口吻來寫的。全詩三章,各章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束薪”、“束楚”和“束蒲”;“戍申”、“戍甫”和“戍許”。薪、楚、蒲都是農家日常燃燒的柴草;申、甫、許是三個姜姓的諸侯小國。因此,全詩實際上把一個相同的內容,反覆吟誦三次,用重複強調的手法,突出遠戍戰士思家情懷。每章頭兩句“揚之水,不流束薪(楚、蒲)”,用流動的河水與不動的柴草對比,先讓人視覺上有特殊印象:那河溝的水嘩嘩地流動,仿佛歲月一天天過去,不再回來;那一捆捆的柴草又大又沉,小小的河水根本飄浮不起,沖流不動,仿佛戰士思家的沉重心緒,永不改變。有了這兩句自然物象的起興,很自然引出三、四兩句“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申(甫、許)”,守著家園的妻子,當然無法與遠戍的士兵一起。如果說,士兵如遠離泉源的河水,越流越遠;那么,妻子如堅定不移的柴草,不飄不流。如果說,日月如流水不斷流失,思家情懷就如沉重的柴草,不動不移。分離的日子越久,遠戍的時間越長,思念妻子也越強烈。終於,士兵喊出了自己心裡的話:“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意思是:在家的親人平安嗎?何年何月我才能回家相聚呢?夫妻之情,故園之思,遠戍之苦,不平之鳴,都融化在這兩句問話之中,而士兵回家的渴望,強烈地震撼讀者。
在詩歌句式上,採用不齊整的句式,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幾種,這說明詩歌帶有鮮明的口語化的傾向。口語化句子,正好比較樸實,比較真切地表達出下層人民出身的士兵的口吻,令人讀之感到親切誠樸。實際上,除了個別詞語帶有歷史痕跡,在語義上需要詮解之外,這首口語化的詩歌,千載之下讀之,仍是極易使人感動的。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戍卒怨恨統治者長期讓他們久戍不歸,而思念家人,希望早日回家的詩。據《毛詩序》說:“《揚之水》,刺平王也。不撫其民而遠屯戍於母家,周人怨思焉。”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有卷者阿,飄風自南。豈弟君子,來游來歌,以矢其音。
伴奐爾游矣,優遊爾休矣。豈弟君子,俾爾彌爾性,似先公酋矣。
爾土宇昄章,亦孔之厚矣。豈弟君子,俾爾彌爾性,百神爾主矣。
爾受命長矣,茀祿爾康矣。豈弟君子,俾爾彌爾性,純嘏爾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