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鷓鴣天·晚歲躬耕不怨貧

宋代辛棄疾

晚歲躬耕不怨貧,只雞斗酒聚比鄰。都無晉宋之間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載後,百遍存。更無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謝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塵。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陶淵明晚年躬耕田園,安於清貧,以薄餚淡酒邀會相鄰,彼此融合無間。他鄙薄晉宋年間的社會現實,嚮往和平淳樸的上古生活。
千年過後,流傳下來的陶有一百多篇,沒有一字不是清新純真的。他晚年歸耕在柴桑,即便是柴桑的塵土也遠較王、謝諸郎高潔。

注釋
⑴去手:離手。
⑵“晚歲”兩句:謂陶淵明晚年躬耕田園,安於清貧,以薄餚淡酒邀會相鄰,彼此融合無間。按:陶淵明有《西田獲早稻》詩備述農耕之樂,結句云:“但願長如此,躬耕非所嘆。”陶潛又有《歸田園居》詩:“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躬耕:親自耕種。斗:盛酒的容器。
⑶“都無”兩句:言陶淵明鄙薄晉宋年間的社會現實,嚮往和平淳樸的上古生活。晉宋之間事:指東晉末年、劉宋初年,即陶淵明生活的年代。這是一個南北分裂、戰亂不斷、篡弒頻起的年代,極端動盪混亂,兇殘黑暗。陶淵明因作《桃花源記》,幻想出一個超現實的理想社會。桃源中人竟“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辛詞化用其意。羲皇以上人:指上古以遠的人。
⑷“千載後”三句:言陶詩以其“清真”而流傳千秋。清真:指陶詩獨具的一種風格:清新純真。蘇軾《和陶淵明飲酒詩》:“淵明獨清真。”
⑸“若教”兩句:言陶淵明歸隱田園,高風亮節,即便是柴桑的塵土也遠較王、謝諸郎高潔。王、謝諸郎:王、謝兩家的子弟。王、謝是東晉的兩大望族,其子弟以瀟灑儒雅見稱。柴桑: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陶淵明柴桑人,晚年歸耕也在柴桑。

辛棄疾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1399篇詩文

猜您喜歡

昭君怨·賦松上鷗

宋代楊萬里

晚飲誠齋,忽有一鷗來泊松上,已而復去,感而賦之。

偶聽松梢撲鹿,知是沙鷗來宿。稚子莫喧譁,恐驚他。
俄傾忽然飛去,飛去不知何處?我已乞歸休,報沙鷗。

掃花游·秋聲

宋代王沂孫

商飆乍發,漸淅淅初聞,蕭蕭還住。頓驚倦旅。背青燈弔影,起吟愁賦。斷續無憑,試立荒庭聽取。在何許。但落葉滿階,惟有高樹。
迢遞歸夢阻。正老耳難禁,病懷淒楚。故山院宇。想邊鴻孤唳,砌蛩私語。數點相和,更著芭蕉細雨。避無處。這閒愁、夜深尤苦。

蘇秦以連橫說秦

先秦佚名

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曰:“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餚、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以大王之賢,士民之眾,車騎之用,兵法之教,可以並諸侯,吞天下,稱帝而治。願大王少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