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詠牡丹

宋代陳與義

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龍鍾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自從金人的鐵蹄踏碎了祖國的河山,十年了,回望故鄉洛陽,路是那么的漫長。歲月使我變得衰老不堪,今天,我獨自一個,流落在青墩溪畔,在煦煦春風中,欣賞著盛開的牡丹。

注釋
一自:自從。
胡塵:指金兵。入漢關:指入侵中原。
十年:從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人作此詩時整整十年。
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國語·周語》云:“昔伊洛竭而復之。”因此,“伊洛”既指詩人的故鄉洛陽,又暗寓他亡國的悲痛。
青墩:在今浙江桐鄉,當時詩人所居處。
龍鍾:年老體衰,行動不便的樣子,詩人自指。 時詩人四十七歲,卻有老態之感。

賞析

作者陳與義是南北宋相交時的著名人。這首詩是作者南渡後於紹興六年(1136年)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鄉縣北,與烏鎮隔水相望)時所作,距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既是說離自己的家鄉洛陽(伊水、洛水)是路途遙遠,也是說家鄉被金兵占領的時間也已經很長久了(十年)。

在這首詩里,作者表面說的是面對春日盛開的青墩牡丹,自己獨自一個在觀賞,實際上想說的是什麼時間我才能再回到故鄉去觀賞天下馳名的洛陽牡丹。但想到眼前的景況,時間在無情地流逝,自己已變得老態龍鍾,然而家國破碎故土依然難回時,作者通過牡丹而強烈地表達出了對故鄉深切無盡的思念及對前景的無望與悲苦萬千的愁緒!

創作背景

這首作於紹興六年(1136),當時陳與義以病告退,除顯謨閣直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寓居浙江桐鄉。他雖身離官場,但心繫魏闕,對國事非常關心。陳與義是洛陽人,洛陽以牡丹聞名天下,因此他見到眼前牡丹盛開,勾起了傷時憂國的情感,寫下了這首傳布人口的佳作。

賞析二

題是詠物,詩的內容實際上是藉物抒懷,所以不用詠物詩格,一開始就以回敘當年寄情。

詩寫道,金兵入汴,已經十年,自己流離失所,漂泊無依。“路漫漫”三字,表現了詩人很複雜的心理,既是說國運不昌,中原淪陷,無由再游故地,再賞洛陽牡丹,也是痛惜家國,不能回鄉;又有感嘆前途渺茫的意思。由國事、家事、自身事,逼出下句,說自己老態龍鍾,獨自在桐鄉青墩溪邊,默默地對著牡丹。末句有有餘不盡之意,非常含蓄。獨立花前,不忍離去,顯然不單獨是賞花,更主要的是懷舊。所懷內容,就是上文感嘆“路漫漫”的無限心事。這樣收煞,詩便充徹著淒涼悲傷,於平淡處涵有濃郁的情感。詩到末二字方才點題“牡丹”,使前面所流露的感情,有了合理的解釋,是點睛之處;到這句,讀者才領會到,詩中的懷舊,都由獨立看牡丹而生髮,末句的次序應是第一句。

短短四句詩,使人仿佛見到詩人獨自一人在牡丹花前愴然傷懷,悲苦欲淚,給人以強烈的感受。讀這首詩,很容易使人想到唐岑參的《逢入京使》詩:“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乾。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陳與義這首詩很明顯受到岑參詩前兩句的影響,但岑詩是懷鄉,陳詩卻凝聚著國恨家仇,感情更加沉痛深刻。詩末句以花前獨立蒙渾而出,包涵無限,這樣寫法,又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唐元稹《智度師》詩:“三陷思明三突圍,鐵衣拋盡衲僧衣。天津橋上無人識,閒憑欄桿望落暉。”詩寫一位在戰場上立功的老將,晚年出家為僧,站在天津橋上,沒人知道他往日的英雄業績,只好目送夕陽西下。末句勾勒出智度師無限心事。陳與義的詩手法與元稹相同,一是寫己,一是寫人,都表現得很蘊藉深至。

鑑賞

借詠牡丹以抒發國家興亡之感,思念故園之情,是這首絕句的特色。在構思和手法上與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極為相似。

杜甫用“江南好風景”來烘托感昔傷今和漂泊他鄉的悽苦之情,陳與義用看異鄉的牡丹來抒發萬千感慨,都是以樂景寫哀情,起到倍增其哀的強烈藝術效果。

前半回憶往事,既有岑參“故園東望路漫漫”的意味,也有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的感慨。“國破家亡欲何之”這和杜甫因安史之亂而漂泊江湖,走投無路的境況也很相似。對於歷史背景的交代陳與義更為明確。

後兩句化用張商英“小臣有淚皆成血,忍向東風看牡丹”,但陳與義寫得更為含蓄,更為深沉。杜、陳二人體驗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一樣,所表現的情景都和自己的生活血肉相連,所以寫得一樣深刻。而藝術技巧還是杜甫技高一籌,寫得更含蓄。

情感手法

人的家鄉洛陽是有名的牡丹之鄉。從金兵入侵中原,詩人避亂南奔,有十年之久,忽然在異鄉見到了故鄉的名花。詩人感慨萬千,國家局勢的動態和個人身世的飄零使詩人以牡丹為題,抒發了自己真摯強烈的傷時憂國之情。詩作蒼涼悲感,言短意深,對故鄉的懷念,對金兵的仇恨,成為強烈的弦外之音。全詩自然流暢,“用詩深隱處,讀者撫卷茫然、不暇究索”(樓鑰《簡齋詩箋敘》)。葛勝仲所謂陳與義晚年“賦詠尤工”(《陳去非詩集序》),確非虛語。除《牡丹》詩外,陳與義還有另外一首詠物名詩《春寒》:“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濛濛細雨中。”兩首詩所詠之花雖異,而情懷、筆法皆同,都是寫“名花苦幽獨”的傷感,表現一種懷才不遇的孤獨感和失意之情。

陳與義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他生於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於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同時也工於填詞。其詞存於今者雖僅十餘首,卻別具風格,尤近於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683篇詩文

猜您喜歡

夏意

宋代蘇舜欽

別院深深夏席清,石榴開遍透簾明。(夏席清 一作:夏簟清)
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

擊壤歌

先秦佚名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帝力於我何有哉!

三江小渡

宋代楊萬里

溪水將橋不復回,小舟猶倚短篙開。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風波去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