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更漏子·本意

清代王夫之

斜月橫,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聲緩緩,滴泠泠。雙眸未易扃。
霜葉墜,幽蟲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點點深。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一輪彎月掛在西邊,稀疏的星星閃爍著明亮的光,可是秋夜卻顯得格外漫長。漏壺滴水的聲音迴蕩在耳邊,使人難以入睡。
下了霜的葉子彎了下來,幽暗角落的蟲子在鳴叫,秋天的一切都是顯得如此悲涼,薄酒一杯,怎么能解我心中愁?滿腔熱血地想要為國效力,卻始終不能如願。天下大事,兒女情長,只能深埋在心中。

注釋
①炯(jiǒng):明亮。
②永:漫長。
③滴泠(líng)泠(líng):指漏壺滴水之聲。
④扃(jiōng):門上鈕環,喻閉門,引申為閉眼。
⑤幽:陰暗的角落
⑥絮(xù):鳴叫
⑦薄:少許。

賞析

“斜月橫,疏星炯”是環境描寫,烘托出悲涼的氛圍,也為下文作鋪墊。有漏壺滴水聲、霜葉墜落聲和秋蟲的鳴叫聲。襯托秋夜的漫長和寂靜,藉以表達作者內心的孤寂難平。表達了憂國憂民之情。“雙眸未易扃”則可以看出此時作者的狀態是心緒不寧,難以入睡的。“雙眸未易扃”與“不道秋宵真永”前後呼應,正是作者徹夜難眠,才感到秋夜漫長。

結構上,承上啟下,與上文的外在環境的淒清相應和,為下文抒壯志未酬和憂國憂民之情作鋪墊。

“薄酒何曾得醉!”這句話是定語後置句,詞人借酒消愁,卻不能醉。原因在於他心憂天下。通過“天下事,少年心,分明點點深”這些句,表達了憂國憂民情,表達了反清復明壯志未酬之情。通過“薄酒何曾得醉”可以看出詞人愁之重、深。

全詞格式工整對仗,上片寫景,下片言志。作者秋宵長夜難眠,以酒求醉、求眠不得,其根本原因在於憂國憂民的情懷,作者借“更漏”以抒情懷。本詞中寫長夜不能入睡,為更漏聲所惱。末三句感懷家國身世,更覺情意深摯,含蘊不盡。

創作背景

明朝滅亡後,王夫之在家鄉衡陽抗擊清兵,失敗後,隱居石船山,從事思想方面的著述。晚年身體不好,生活又貧困,寫作時連紙筆都要靠朋友周濟。王夫之每天都在寫文章,以至於磨硯,提筆都覺得費力。王夫之感到報國無門,內心感覺非常悲涼,便把內心的苦楚宣洩在文學作品中。
王夫之

王夫之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農,號姜齋、又號夕堂,湖廣衡州府衡陽縣(今湖南衡陽)人。他與顧炎武、黃宗羲並稱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傳》、《黃書》、《尚書引義》、《永曆實錄》、《春秋世論》、《噩夢》、《讀通鑑論》、《宋論》等書。王夫之自幼跟隨自己的父兄讀書,青年時期王夫之積極參加反清起義,晚年王夫之隱居於石船山,著書立傳,自署船山病叟、南嶽遺民,學者遂稱之為船山先生。► 12篇詩文

猜您喜歡

雨霖鈴·寒蟬淒切

宋代柳永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好景 一作:美景)

花犯·小石梅花

宋代周邦彥

粉牆低,梅花照眼,依然舊風味。露痕輕綴。疑淨洗鉛華,無限佳麗。去年勝賞曾孤倚。冰盤同宴喜。更可惜,雪中高樹,香篝熏素被。
今年對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鏇看飛墜。相將見、脆丸薦酒,人正在、空江煙浪里。但夢想、一枝瀟灑,黃昏斜照水。

賣花聲·雨花台

清代朱彝尊

衰柳白門灣,潮打城還。小長乾接大長乾。歌板酒旗零落盡,剩有漁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壇。更無人處一憑欄。燕子斜陽來又去,如此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