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師作,得十四首 其一
清代:龔自珍
少小無端愛令名,也無學術誤蒼生。白雲一笑懶如此,忽遇天風吹便行。
龔自珍
龔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學家及改良主義的先驅者。27歲中舉人,38歲中進士。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主張革除弊政,抵制外國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則徐禁除鴉片。48歲辭官南歸,次年暴卒於江蘇丹陽雲陽書院。他的詩文主張“更法”、“改圖”,揭露清統治者的腐朽,洋溢著愛國熱情,被柳亞子譽為“三百年來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餘篇,詩詞近800首,今人輯為《龔自珍全集》。著名詩作《己亥雜詩》共315首。► 357篇詩文
洞仙歌
清代:龔自珍
一梳春月,淡溶溶欲上,鸞尾雲晴碧天掃。正文窗四扇,縹緲華空,晶艷艷,玉女明燈一笑。
幾番攜手處,曇誓天邊,寒綠深深帳紗悄。親手采瓊芝,著玉盤中,添香水、養花還小。
見說道、仙家夢都無,便夢也如煙,曉涼欺覺。
漢朝儒生行
清代:龔自珍
漢朝儒生不青紫,二十高名動都市。《易》通田何《書》歐陽,三十方補掌故史。
門寒地遠性儻盪,出門無階媚天子。會當大河決酸棗,願入薪楗三萬矢。
路逢絳灌拜馬首,拜則槃辟人不喜。歸來仰屋百喟生,著書時時說神鬼。
生不逢高皇罵儒冠,亦不遇灞陵輕少年。愛讀《武皇傳》,
漢朝儒生不青紫,二十高名動都市。《易》通田何《書》歐陽,三十方補掌故史。
門寒地遠性儻盪,出門無階媚天子。會當大河決酸棗,願入薪楗三萬矢。
路逢絳灌拜馬首,拜則槃辟人不喜。歸來仰屋百喟生,著書時時說神鬼。
生不逢高皇罵儒冠,亦不遇灞陵輕少年。愛讀《武皇傳》,不遇武皇祠神仙。
神仙解詞賦,《大人》一秦凌雲天。枕中黃金豈無藥,更生誤讀淮王篇。
自言漢家故事網羅盡,胸中語秘世莫傳。略傳將軍之客數言耳,不惜鉗我歌當筵。
一歌使公懼,再歌使公悟,我歌無罪公無怒。漢朝西海如郡縣,蒲萄天馬年年見。
匈奴左臂烏孫王,七譯來同藁街宴。武昭以還國威壯,狗監鷹媒盡邊將。
出門攘臂攫牛羊,三載踐更翻沮喪。三十六城一城反,都護上言請勤遠。
期門或怒或陰喜,喜者何心怒則憤。關西籍甚良家子,卅年久綰軍符矣。
不結椎埋兒,不長鳴珂里。聲名自震大荒西,飲馬崑崙盪海水。
不共郅支生,願逐樓蘭死。上書初到公卿驚,共言將軍宜典丘。
麟生鳳降豈有種,況乃一家中國猶弟兄。旌旗五道從天落,小印如斗大如斛。
盡隸將軍一臂呼,萬人側目千人諾。山西少年感生泣,羽林群兒各努力。
共知漢主拔孤根,坐見孤根壯劉室。不知何姓小侯瞋,不知何客惎將軍。
將軍內顧忽疑懼,功成定被他人分。不如自親求自附,飛書請隸嫖姚部。
上言乞禁兵,下言避賢路。笑比高皇十八侯,自居蟲達曾無羞。
此身願爵關內老,黃金百斤聊可保。嗚呼!漢家舊事無人知,南軍北軍頗有私。
北軍似姑南似嫂,嫂疏姑戚群僮窺。可憐舊事無人信,門戶千秋幾時定。
門戶原非主上心,詄盪吾知漢皇聖。是時書到甘泉夜,答詔徘徊未輕下。
密問三公是與非,沮者不堅語中罷。庾詞本冀公卿諒,末議微聞道塗罵。
拙哉某將軍,非火胡自焚。非蠶胡自縛,非蠆胡自螫。
有舌胡自撟,有臂胡自掣。軍至矣,刺史迎,肥牛之腱萬鑊烹。
軍過矣,掠童女,馬踏燕支賤如土。嬴家長城如一環,漢家長城衣帶間。
嬴家正為漢家用,坐見入開仍出關。入關馬行疾,出關馬無力。
丞華廄里芝草稀,水衡金賤苦乏絕。卜式羊蹄尚無用,相如黃金定何益。
珠崖可棄例棄之,夜過茂陵聞太息。漢家廟食果何人,未必衛霍無儕倫。
酹金失侯亦有命,人生那用多苦辛。噫嚱!人生那用長苦辛。
勿向人間老,老閱風霜亦枯槁。千尺寒潭白日沈,將軍之心如此深。
後世讀書者,毋向蘭台尋。蘭台能書漢朝事,不能盡書漢朝千百心,儒林丈人識此吟。▲
明懷宗御容歌
清代:佚名
甲申三月國大變,賊騎橫行滿京甸。百官狂走內豎降,九門洞開人不戰。
烈皇平明起太息,獨自擊鐘向前殿。左右顧視無一人,公主飲劍情割斷。
身殉社稷在煤山,血詔留衣發掩面。後來渴葬向玄宮,六十年間市朝換。
寧知遺像今尚存,天人眉宇臣民見。黃袍白鎧玉幾陳,端然帝座赫百
甲申三月國大變,賊騎橫行滿京甸。百官狂走內豎降,九門洞開人不戰。
烈皇平明起太息,獨自擊鐘向前殿。左右顧視無一人,公主飲劍情割斷。
身殉社稷在煤山,血詔留衣發掩面。後來渴葬向玄宮,六十年間市朝換。
寧知遺像今尚存,天人眉宇臣民見。黃袍白鎧玉幾陳,端然帝座赫百神。
龍髯一尺怒欲拂,似憤當日無忠臣。況值萬方苦兵革,鬱陶猶疑見顏色。
直是憂勤一片心,縱有丹青畫不得。史相可法涕泣繪此圖,軍前跪拜激頑夫。
翠華金根走姑孰,雕戈鐵騎圍江都。惜哉孤城卒難守,空將報國心肝剖。
敕印親文賀總戎應昌,指揮卓煥捧御容。真州欲往飛梁斷,完節自赴波濤中。
指揮平生節自矢,因奉御容不敢死。至今從子藏寶函,掛出天顏真尺咫。
憶昨路經思陵東,松檜颯颯來陰風。鼎湖龍馭去不返,金盤誰薦櫻桃紅。
嗚呼!國家養士三百載,殺身成仁幾人在?羨君忠孝聚一門,永與此圖垂勿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