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秋雜詠 其五 秋磬
明代:成鷲
泗濱一片石,萬古知音難。野老無心擊,西風過耳寒。
韻高泉並落,聲冷葉先乾。歷歷誰相委,蒲團夜正闌。
成鷲
成鷲(1637-1722),清朝初年廣東肇慶鼎湖山慶雲寺僧。又名光鷲,字跡刪,號東樵山人。俗姓方,名覬愷,字麟趾,番禺(今屬廣東省)人。出身書香仕宦世家。年四十一,從本師西來離幻即石洞和尚披剃。繼法於碩堂禪師,系憨山大師徒孫。與陶環、何絳等南明抗清志士為生死之交。與屈大均、梁佩蘭唱酬,粵中士人多從教游。先後主持澳門普濟寺、肇慶慶雲寺、廣州大通寺,終於大通。其為人豪放倜儻,詩文亦卓厲痛快,盡去雕飾,頗有似莊子處。沈德潛譽為詩僧第一。作品有《楞嚴直說》十卷、《鼎湖山志》八卷、《鹹陟堂集》四十三卷、《金剛直說》一卷、《老子直說》二卷、《莊子內篇注》一卷等。► 1篇詩文
挽鄭聽軒 其四
明代:成鷲
獨宿孤峰起夢思,東林回首笑攢眉。蹉跎前夏安居日,惆悵先生易簀時。
有骨猶堪逢伯樂,無弦寧禁憶鍾期。茂陵遺草休輕棄,付與床頭七歲兒。
送雙桂天公
明代:成鷲
一見愚關便不疑,受恩深處少人知。何妨得座披衣後,正好觀山玩水時。
法社頹綱憑振起,祖庭虛席莫歸遲。自憐後進身先老,欲侍巾瓶未可期。
留則陶握山
明代:成鷲
只合住山老,胡為復有今。此行難自問,何況是知音。
物外得無累,稠中見素心。悠悠岐路意,滄海未為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