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旅寓安南

唐代杜審言

交趾殊風候,寒遲暖復催。
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開。
積雨生昏霧,輕霜下震雷。
故鄉逾萬里,客思倍從來。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嶺南的氣候真特殊,嚴寒來得遲,暖風又常吹。山果冬天熟,野花正月開。
雨天生霧氣,霜天會打雷。故鄉遠在萬里外,這特殊的氣候使我的鄉愁更加倍。

注釋
⑴安南:唐代六都護之一,本交州都督府,屬嶺南道。今越南河內。
⑵交趾: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相當今廣東、廣西的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後來泛指五嶺以南。該中指越南北部。風候:即風物氣候。
⑶催:催促。
⑷仲冬:即農曆十一月,為冬季的第二個月。
⑸正月:農曆一月。
⑹積雨:連續下雨;積存的雨水。
⑺輕霜:薄霜。震雷:響雷,霹靂。
⑻逾:超出;越過。
⑼從來:由來,歷來,向來,往常。

創作背景

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杜審言被流放到峰州(今越南河西省山西西北)。他途經安南(今越南河內),因懷念家鄉在客舍或驛站中寫了這首

鑑賞

首聯中“交趾”一詞點題,交代了羈旅的地點是古代的交趾。這“交趾’’的名稱首先就給人一個奇異的印象。相傳這裡的人因腳趾長得不同一般,所以才稱為交趾人的,地便是因人而得名。然而使人驚嘆的卻是這裡的“特殊風候”。安南與中原大不相同的是風物氣候,這是詩人身臨其境的真切感受。次句“寒遲暖復催”,緊承起句高度概括出安南的氣候特點,寒冷的季節晚而短暫,溫暖的季節早而久長。

頷聯著重寫景物,上句“仲冬山果熟”,描繪高寒山區在仲冬時節果實纍纍,仿佛中原的秋天一樣。這對北國人來說實在新鮮。這也是對首聯中“寒遲”的進一步具體化描寫。下句“正月野花開”,寫的是新春正月山花爛漫,可見氣候非常溫和,如同中原夏季,這是對上聯中“暖復催”的進一步具體描繪。

頸聯著重描敘天氣,“積雨生昏霧”,是寫安南經常長時間陰雨不斷,一到夏秋便成雨季,積水不乾,霧氣濛濛的。“輕霜下震雷”,指在冬天裡仍然雷聲震震。輕霜,即薄霜,說明安南只有冬日最冷時才有薄霜,這與北方深秋便下霜的情況不同。這些現象在一般中原人看來都是不可能的。

詩人在這頷聯和頸聯里,描繪了山果、野花、積雨、昏霧、震雷,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平凡事物,僅用了仲冬、正月、熟、開、生、下等幾個時令詞和動詞,加以精巧的組合,就造成了奇妙的意境,表現了四時不同的景色和氣象,把交趾的“殊風候”畢現在筆端。這是詩人近一年來流寓安南生活體驗的形象總結和意緒的流露,有驚奇、有興奮、有讚美、有惆悵。面對這一派十足的異域風光,詩人自然又會觸目傷懷。

尾聯照應題目直抒羈旅之情,“家鄉逾萬里,客思倍從來。”“逾萬里”是渲染其遠,並非指實寫。安南距中原實際上只有五六千里路,在古代交通不便,也是數月的行程,與家人難通音訊,所以作客的愁思勝於往常。詩人多年宦遊他鄉,貶謫也不止這一次,“客思”原是經常有的,但都比不上這次流寓安南時深重。這不僅僅是路程遙遠的緣故,也暗寓有對這次的“嚴譴”懷有極大的憤懣。

該詩中詩人的語言通俗,明白如話,不以故飾,不事雕鑿,風格樸實自然。在詩中詩人善於捕捉景物的特徵,僅僅抓住典型環境中幾種富有代表性的事物,稍加點染描繪,便意象翩躚,情趣盎然,顯得筆法精煉。

杜審言

杜審言

杜審言(約645-708),字必簡,漢族,中國唐朝襄州襄陽人,是大詩人杜甫的祖父。唐高宗鹹亨進士,唐中宗時,因與張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東南)。曾任隰城尉、洛陽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館直學士,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齊名,稱“文章四友”,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樸素自然。其五言律詩,格律謹嚴。► 51篇詩文

猜您喜歡

嘆花 / 悵詩

唐代杜牧

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
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

大林寺桃花

唐代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晚泊

宋代陸游

半世無歸似轉蓬,今年作夢到巴東。
身游萬死一生地,路入千峰百嶂中。
鄰舫有時來乞火,叢祠無處不祈風。
晚潮又泊淮南岸,落日啼鴉戍堞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