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及注釋
譯文
白鷺兒,品格最高尚。
新長出的潔白羽毛雪都比不上,許多禽鳥大聲喧嚷它卻獨自凝眸沉寂。
它孤獨地睡在荒僻茂盛的野草中,久久地卓然特立於潺潺泉水裡的石上。
當前山煙雲消散的時候,它就展翅迅飛於遼闊的碧空。
注釋
高格:品格高尚。
毛衣:指白鷺新長的羽毛。
喧呼:喧囂,吵嚷。凝寂:寧靜不噪。
芊芊:草茂盛貌。
潺(chán)潺石:立在潺潺流水中的石頭。
遙碧:遼闊碧藍的天空。
創作背景
唐順宗永貞元年(805)秋,劉禹錫參加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運動失敗,“二王八司馬”同被貶謫到遠僻的地方。劉禹錫所到的地方是朗州(今湖南常德)。他運用詩歌作武器,尖銳地諷刺、抨擊那些害人虐物的宦官權貴,熱情地讚美那些志行高潔的被放逐者。前者以《聚蚊謠》膾炙人口,後者則以這一首《白鷺兒》最為突出。賞析
這首詩是詠物之作,但又有自寓自喻的況味。詩人讚美小白鷺具有純潔自守、與眾不同的高格調,祝願著它有遠大美好的前程。
“白鷺兒,最高格。”開頭兩句,就帶有人類的道德評價色彩,作者套用到他所描寫的動物身上去了,這就決定了這首詩所歌詠的實際對象,決不是現實世界中的無知的鳥,而是意象世界中的具有高尚情操的入。“毛衣新成雪不敵”,小白鷺的品格體現在羽毛的純潔勝雪,而且不似眾禽的喧呼叫噪,好於張揚自炫,而是寧靜自守,修身養性,潔身自好。“孤眠芋芊草,久立潺潺石”兩句,形象而具體地刻畫出白鷺兒的居處環境和神態。它所居之處綠草豐美,芳馨清麗;所立之石乃在潺潺溪水之中,真可謂“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孤眠”、“久立”兩句不僅寫出白鷺兒的身姿神態,而且象徵著不隨聲附和、不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獨立不移的品格。“前山正無雲,飛去入遙碧。”在“孤眠”、“久立”之後,前方沒有阻擋,白鷺振翅飛向遙空,“雲”在這裡已經不是單純的雲彩了,在作者眼裡“雲”象徵著革新的阻力,而“無雲”兩字寄託著作者的理想,希望在貶謫之後,前方能雲霧消散,一片清明,給自己一片施展才華,實現理想的空間。“正無雲”而“飛去”更象徵著高遠的理想,果敢的行動。一個具有高尚品格的人透過白鷺兒的外表清晰地呈現在人們前,詩人所描寫的白鷺兒的形象與品格,也正是自己的人格操守的形象體現。從這一角度而言,此詩也具有擬人的表現手法。
白鷺兒的純白無瑕,象徵高尚品格,作者用它來比擬革新志士,比較準確、貼切。雪白的羽毛,象徵他們的清白無垢;在眾禽的喧譁中保持岑寂,象徵他們在宦官囂張跋扈時不隨聲附和;孤眠在草澤之間,久立在泉石之上,象徵他們雖然被貶謫在荒僻遠郡,但堅貞不屈,特然獨立,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最後振翼高飛,直入碧霄,更象徵他們遠大的理想,希望能繼續進行革新事業的雄心壯志。對自鷺形象的描寫,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使讀者從這隻純白的珍禽身上,看到了革新志士的最高尚的情操。
這首詩在《劉夢得文集》中入“樂府”類,是作者學習民歌結出的碩果之一。語言明白如話而流走生動,三、七、五字句相遞出現,使句法顯得富於變化而不呆板。全詩用入聲韻,音長短促,產生直截明快的效果,與內容十分協調。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817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