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早秋山中作

唐代王維

無才不敢累明時,思向東溪守故籬。
豈厭尚平婚嫁早,卻嫌陶令去官遲。
草間蛩響臨秋急,山里蟬聲薄暮悲。
寂寞柴門人不到,空林獨與白雲期。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沒有才能不能辜負聖明時代,思念回東溪守著竹籬故居。
不厭棄尚平儘早了卻兒女婚嫁,卻嫌恨陶潛辭官歸隱年歲已遲。
逢臨秋季草堂邊蟋蟀叫得更急,時近黃昏深山裡蟬鳴徒增悲意。
柴門前寂寞冷清車馬不到,空林中我獨自與白雲相依。

注釋
⑴早秋:初秋。唐王勃《秋江送別》之一:“早是他鄉值早秋,江亭明月帶江流。”
⑵明時:指政治清明的時代。
⑶故籬:故鄉。
⑷尚平:即尚長(尚子平)。魏嵇康《高士傳》載,尚長字子平,東漢朝歌人。為子嫁娶畢,即不復理家事。後用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實。唐許渾《村舍》詩之一:“尚平多累自歸難,一日身閒一日安。”一作“向平”。
⑸陶令:即陶潛(陶淵明),曾任彭澤令,故稱。元趙孟頫《見章得一詩因次其韻》:“無酒難供陶令飲,從人皆笑酈生狂。”
⑹薄暮:傍晚,太陽快落山的時候。《楚辭·天問》:“薄暮雷電,歸何憂?厥嚴不奉,帝何求?”
⑺蛩(qióng)響:猶蛩聲。唐王棨《離人怨長夜賦》:“遠林而未有鳥啼,偏嫌耿耿;幽壁而徒聞蛩響,頓覺漫漫。”蛩:蟋蟀。
⑻柴門:用柴木做的門。言其簡陋。三國魏曹植《梁甫行》:“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
⑼空林:渺無人跡的樹林。晉張協《雜詩》之六:“咆虎響窮山,鳴鶴聒空林。”期:約,約定。

賞析

首句“無才不敢累明時”,謙詞反語出之,王維年紀輕輕就名滿天下,不是真的無才。此句筆法微婉,旨趣卻很明白。

頷聯二句用了兩個典故,出句用的是東漢尚長之典,見三國魏嵇康《高士傳》。漢建武(漢光武帝年號,25年六月—56年四月)中,尚長子女婚嫁已畢,遂不問家事出遊名山大川,後不知所終。對句是用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而去的故事。陶淵明曾經在彭澤當縣令,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有次有個督郵來督查,他覺得這個督查粗俗而又傲慢,但是又不得不去,一旁的縣吏建議他穿得整整齊齊去拜見督郵,陶淵明忍無可忍,說“我不能為了五斗米向小人折腰”,於是掛印歸去。此二句這兩個典故,表明詩人與尚子平、陶淵明一樣的意欲歸隱山林的思想,而且歸隱之心非常迫切。

頸聯是從山野間的昆蟲的聲音,也就是從聽覺的角度來描寫早秋寒涼蕭瑟的特點。蟋蟀和秋蟬的悽苦音響,預示著一個寥落季節的來臨,予人一種蕭索落寞的秋季感受。臨秋的蟋蟀響急,薄暮的寒蟬聲悲,是景語,也是情語,映襯出作者的遲暮感。

最後二句寫詩人隱居山中,門庭冷落,過著閒適、恬靜的生活。每天在林中散步,獨與白雲相伴,如閒雲野鶴一般,充滿幽居的情趣。這裡說自己寂處山中,空林獨往,只和白雲期會,厭倦仕途的心情,約略可見。

此詩主要申明作者自己無心世事,嚮往隱逸生活,抒發了一個隱士的情懷。全詩語言含蓄,意味悠長。

創作背景

這首疑作於王維在輞川時期,時間約為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初年,此時作者四十多歲,年齡與陶淵明辭官時(年四十一)接近。當時朝政日壞,王維鬱郁失志,所以嚮往隱逸生活。
王維

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476篇詩文

猜您喜歡

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

唐代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連短亭 一作:更短亭)

新秋夜寄諸弟

唐代韋應物

兩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高梧一葉下,空齋歸思多。
方用憂人瘼,況自抱微痾。
無將別來近,顏鬢已蹉跎。

齊天樂·竹深不放斜陽度

宋代吳文英

竹深不放斜陽度,橫披澹墨林沼。斷莽平煙,殘莎剩水,宜得秋深才好。荒亭鏇掃。正著酒寒輕,弄花春小。障錦西風,半圍歌袖半吟草。
獨游清興易懶,景饒人未勝,樂事長少。柳下交車,尊前岸幘,同撫雲根一笑。秋香未老。漸風雨西城,暗欹客帽。背月移舟,亂鴉溪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