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青樓曲二首

唐代王昌齡

白馬金鞍從武皇,旌旗十萬宿長楊。
樓頭小婦鳴箏坐,遙見飛塵入建章。

馳道楊花滿御溝,紅妝縵綰上青樓。
金章紫綬千餘騎,夫婿朝回初拜侯。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將軍乘坐佩飾金鞍的白馬隨皇帝出征,十萬軍士在長楊宮宿下。
樓上窗邊的少婦彈奏著箏曲,遠望著隊伍的塵土進入建章宮。

大軍從馳道回來,把滿路楊花都吹散到御溝里,盛裝打扮的女子登上高樓。
迎接夫君帶著千餘兵馬,征戰勝利歸來,拜官賜爵。

注釋
⑴鞍(ān):套在騾馬背上便於騎坐的東西。
⑵武皇:漢武帝劉徹,指代英武過人的君主,即唐玄宗。
⑶旌旗(jīng qí):旗幟,這裡借指軍士。
⑷長楊:長楊宮的省稱,西漢皇家射獵、校武的大苑子。
⑸鳴箏:彈奏箏曲。
⑹飛塵:飛揚的塵土。
⑺建章:建章宮的省稱。漢武帝所建造,在西漢都城長安的近郊。
⑻馳道:古代供君王行駛車馬的道路。泛指供車馬馳行的大道。
⑼御溝:流經皇宮的河道。
⑽紅妝漫綰(wǎn):形容女子盛裝打扮的樣子。綰,盤繞起來打結。
⑾金章紫綬:紫色印綬和金印,古丞相所用。後用以代指高官顯爵。
⑿騎(jì):一人一馬稱為一騎。
⒀拜侯:授予爵位。拜,授官。侯,侯爵。

簡析

《青樓曲二首》的第一首在讀者眼前展現了兩個場景:一個是白馬金鞍上的將軍,正率領著千軍萬馬,在長安大道上行進,越走越遠,到後來就只見地上揚起的一線飛塵;一個是長安大道旁邊的一角青樓,樓上的少婦正在彈箏,那優美的箏聲並沒有因樓外的熱烈場景而中斷,仿佛這一切早就在她意料之中似的。前面的場景熱烈、雄偉,給人以壯麗的感覺;後面的場景又顯得端莊、平靜,給人以優美的感覺。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意境,前後互相映襯,對照鮮明。

詩人把這兩個不同的場景連線在一個畫面上的方法,就是通過樓頭少婦的神態,將長安大道上的壯麗場景,從她的眼中反映出來。表面上她似乎無動於衷,實際上卻抑制不住內心的欣羨,情不自禁地一路目送著那馬上將軍和他身後的隊伍,直到飛塵滾滾,人影全無,還沒有收回她的視線。

這少婦與馬上將軍有什麼關係,為什麼如此關注他的行動,這可從《青樓曲二首》的第二首詩中找到答案。原來那馬上的將軍是她的夫婿,他正立功回來,封侯拜爵,就連他部隊里許多騎將都受到封賞。他們經過馳道回來時,把滿路楊花都吹散到御溝里去了。把這兩首詩合起來看,前一首描繪的是一支皇家大軍凱鏇的場景。因為這次勝利的不平常,連皇帝都親自出迎了,作為將領的妻子,她內心的激動可想而知。詩人未用一句話直接抒寫她內心的激動,而是寫她從樓頭“遙見”的熱烈場景,讀者卻可想像到她看到這熱烈場景時的內心感受。這正如北宋詩人梅堯臣對詩創作所概括的兩句話:“狀難寫之境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詩人是借用漢武帝時期的歷史圖景反映盛唐時期的現實面貌。這幅描寫大軍凱鏇的歷史畫卷,使人聯想到唐代前期國力強盛。一支千軍萬馬的軍隊,如果沒有嚴明的紀律,就不能夠整齊地在市街上前進,連樓頭彈箏少婦都絲毫不受驚動。詩里還再現了唐代都城長安的一片和平景象,不言而喻,這支強大的軍隊,維護了人民和平美好的生活。從樓頭少婦的眼中也反映出當時社會的尚武風氣。唐代前期,接受了西晉以來以及南北朝長期分裂的痛苦教訓,整軍經武,保持了國家的統一與強盛。在這兩首詩中,一種為國立功的光榮感,很自然地從一個征人家屬的神態中流露出來,反映出盛唐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

王昌齡

王昌齡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267篇詩文

猜您喜歡

善哉行·其一

魏晉曹丕

上山採薇,薄暮苦飢。
溪谷多風,霜露沾衣。
野雉群雊,猿猴相追。
還望故鄉,郁何壘壘!
高山有崖,林木有枝。
憂來無方,人莫之知。
人生如寄,多憂何為?
今我不樂,歲月如馳。
湯湯川流,中有行舟。
隨波轉

于闐採花

唐代李白

于闐採花人,自言花相似。
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
乃知漢地多名姝,胡中無花可方比。
丹青能令醜者妍,無鹽翻在深宮裡。
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齒。

雁門太守行

唐代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向日 一作:向月)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 一作:塞土)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