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從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
唐代:李白
掛席凌蓬丘,觀濤憩樟樓。
三山動逸興,五馬同遨遊。
天竺森在眼,松風颯驚秋。
覽雲測變化,弄水窮清幽。
疊嶂隔遙海,當軒寫歸流。
詩成傲雲月,佳趣滿吳洲。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乘坐帆船來到蓬丘島,上樟樓觀賞著名的錢塘江潮。
五馬大車載你我一同遨遊,興致如三山逐浪高。
天竺寺森然收如眼底;一路松風在唱著秋天的歌。
看雲捲雲舒,變化莫測;順水流而上,窮其源頭的清幽。
遙遠的大海在重重山巒的那邊,窗外江水奔涌歸大海。
詩寫好了,足以傲視日月,吳國山水充滿了無限樂趣!
注釋
唐時,杭州隸江南東道。州有天竺寺,乃今之下天竺寺。《鹹淳臨安志》:下竺靈山寺,在錢塘縣西十七里。隋開皇十三年,僧真觀法師與道安禪師建,號南天竺寺。唐永泰中賜今額。《淳祐志》云:大凡靈竺之勝,周回數十里,而岩壑尤美,實聚於下天竺靈山寺。自飛來峰轉至寺後,岩洞皆嵌空玲瓏,瑩滑清潤,如虬龍瑞鳳,如層華吐萼,如皺縠疊浪,穿幽透深,不可名貌。林木皆自岩骨拔起,不土而生。傳言茲岩產玉,故腴潤能育焉。其間,唐宋遊人題名不可殫紀。《一統志》:下天竺寺,在杭州府城西十五里。晉鹹和中建,寺前後有飛來、蓮花諸峰,合澗、跳珠諸泉,夢謝、流杯、月桂諸亭,遊人多至其間。
《十洲記》:蓬丘,蓬萊山也。
《夢梁錄》:樟亭驛,即浙江亭也,在跨浦橋南江岸。《浙江通志》:樟亭,在錢塘縣舊治南五里,後改為浙江亭,今浙江驛其故址也。
三山,謂蓬萊、方丈、瀛州三神山。
五馬,古太守事。
楊齊賢曰:自西湖入天竺寺路,夾道皆古松,其地名曰九里松。靈隱、天竺同在一處,皆由松門而進。
顏延年詩:“振揖發吳洲。”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1310篇詩文
白洋潮
明代:張岱
故事,三江看潮,實無潮看。午後喧傳曰:“今年暗漲潮。”歲歲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恆岳少師至白洋,陳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見潮頭一線,從海寧而來,直奔塘上。稍近,則隱隱露白,如驅千百群小鵝擘翼驚飛。漸近,噴沫
故事,三江看潮,實無潮看。午後喧傳曰:“今年暗漲潮。”歲歲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恆岳少師至白洋,陳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見潮頭一線,從海寧而來,直奔塘上。稍近,則隱隱露白,如驅千百群小鵝擘翼驚飛。漸近,噴沫濺花,蹴起如百萬雪獅,蔽江而下,怒雷鞭之,萬首鏃鏃,無敢後先。再近,則颶風逼之,勢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盡力一礴,水擊射,濺起數丈,著面皆濕。鏇卷而右,龜山一擋,轟怒非常,熗碎龍湫,半空雪舞。看之驚眩,坐半日,顏始定。
先輩言:浙江潮頭,自龕、赭兩山漱激而起。白洋在兩山外,潮頭更大,何耶?▲
黑漆弩·游金山寺
元代:王惲
鄰曲子嚴伯昌,嘗以《黑漆弩》侑酒。省郎仲先謂余曰:“詞雖佳,曲名似未雅。若就以‘江南煙雨’目之何如?”予曰:“昔東坡作《念奴》曲,後人愛之,易其名為《酹江月》,其誰曰不然?”仲先因請余效顰。遂追賦《游金山寺》一闋,倚其聲而歌之。昔漢儒家畜聲伎,唐人例有音學。而今之樂府,用力多而難為工,縱使有成
鄰曲子嚴伯昌,嘗以《黑漆弩》侑酒。省郎仲先謂余曰:“詞雖佳,曲名似未雅。若就以‘江南煙雨’目之何如?”予曰:“昔東坡作《念奴》曲,後人愛之,易其名為《酹江月》,其誰曰不然?”仲先因請余效顰。遂追賦《游金山寺》一闋,倚其聲而歌之。昔漢儒家畜聲伎,唐人例有音學。而今之樂府,用力多而難為工,縱使有成,未免筆墨勸淫為俠耳。渠輩年少氣銳,淵源正學,不致費日力於此也。其詞曰:
蒼波萬頃孤岑矗,是一片水面上天竺。金鰲頭滿咽三杯,吸盡江山濃綠。蛟龍慮恐下燃犀,風起浪翻如屋。任夕陽歸棹縱橫,待償我平生不足。▲
浣花溪記
明代:鍾惺
出成都南門,左為萬里橋。西折纖秀長曲,所見如連環、如玦、如帶、如規、如鉤,色如鑒、如琅玕、如綠沉瓜,窈然深碧,瀠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後浣花有專名,則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為青羊宮,溪時遠時近。竹柏蒼然,隔岸陰森者盡溪,平望如薺。水木清華,神膚洞
出成都南門,左為萬里橋。西折纖秀長曲,所見如連環、如玦、如帶、如規、如鉤,色如鑒、如琅玕、如綠沉瓜,窈然深碧,瀠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後浣花有專名,則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為青羊宮,溪時遠時近。竹柏蒼然,隔岸陰森者盡溪,平望如薺。水木清華,神膚洞達。自宮以西,流匯而橋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雲通灌縣,或所云“江從灌口來”是也。
人家住溪左,則溪蔽不時見,稍斷則復見溪。如是者數處,縛柴編竹,頗有次第。橋盡,一亭樹道左,署曰“緣江路”。過此則武侯祠。祠前跨溪為板橋一,覆以水檻,乃睹“浣花溪”題榜。過橋,一小洲橫斜插水間如梭,溪周之,非橋不通,置亭其上,題曰“百花潭水”。由此亭還度橋,過梵安寺,始為杜工部祠。像頗清古,不必求肖,想當爾爾。石刻像一,附以本傳,何仁仲別駕署華陽時所為也。碑皆不堪讀。
鍾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遠,東屯險奧,各不相襲。嚴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難之於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門一段奇耳。窮愁奔走,猶能擇勝,胸中暇整,可以應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貞子時也。
時萬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頃之霽。使客游者,多由監司郡邑招飲,冠蓋稠濁,磬折喧溢,迫暮趣歸。是日清晨,偶然獨往。楚人鍾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