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香·吹簫人去
吹簫人去。但桂影徘徊,荒杯承露。東望鞭芙縹緲,寒光如注。去年夜半橫江夢,倚危檣,參差曾賦。茫茫角動,回舟盡興,未驚鷗鷺。
情知道、明年何處。漫待客黃樓,塵波前度。二十四橋,頗有杜書記否。二三字者今如此,看使君、角巾東路。人間俯仰,悲歡何限,團圓如故。
情知道、明年何處。漫待客黃樓,塵波前度。二十四橋,頗有杜書記否。二三字者今如此,看使君、角巾東路。人間俯仰,悲歡何限,團圓如故。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吹簫的人已經走了,但桂花樹的影子徘徊著。收成不好的年歲承接著甘露,向東望去縹緲的荷花池,仿佛注入了寒光。去年在半夜夢見橫在江上。依靠著高的桅桿,長短不齊的詩賦。茫茫地攪動著,盡興返回,沒有驚動鷗鷺。
誰知道明年在哪裡?慢慢地在等待黃鶴樓的友人,一直漂泊在外度過前半生。二十四橋,還記得杜書記嗎?二個字,三個字,字字都是這樣,看看刺史,東路的布衣。抬頭低頭的人間,悲傷怎樣受到限制,團圓跟原來一樣。
注釋
桂枝香:《桂枝香》又名《疏簾淡月》。
桂影,桂花樹的影子。
使君:漢代稱“刺使”: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漢代以後用作對州郡長官的尊稱。
角巾:借指隱士或布衣。
俯仰:低頭和抬頭,比喻很短的時間。
鑑賞
中秋節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節期為農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也叫“仲秋節”;又因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節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
《桂枝香·吹簫人去》是南宋劉辰翁的一首詞,在中秋佳節之際,回憶團圓,顯示出了詞人淡淡的憂傷。
中秋之日,月圓人離,不免傷懷。作者為南宋末年著名的愛國詩人,宋亡不仕。本文通過寫景、抒情的雙重手法對這團圓之日進行描繪,通過情景交融的方式道出國破家散的心酸感受。
詞的上片寫景,描寫了中秋月夜。
下片抒情,聯想到明年到何處,進行了人與人的對比,寫出了人間的悲歡離合,對親人的思念,更是對親人團圓的一種渴盼。
創作背景
劉辰翁一生致力於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活動,其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詞作方面。辰翁的詞對蘇辛詞派既是發揚又有創新,形成自己獨有的清空疏越之氣,對元明詞的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262年(景定三年)登進士第。因與權臣不合,以母老為由請為濂溪書院山長。
猜您喜歡
碧海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輝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盡成悲咽。隻影而今,那堪重對,舊時明月。
花徑里、戲捉迷藏,曾惹下蕭蕭井梧葉。記否輕紈小扇,又幾番涼熱.。只落得,填膺百感,總茫茫、不關離別。一任紫玉無情,夜寒吹裂。
花徑里、戲捉迷藏,曾惹下蕭蕭井梧葉。記否輕紈小扇,又幾番涼熱.。只落得,填膺百感,總茫茫、不關離別。一任紫玉無情,夜寒吹裂。
閬苑高寒。金樞動、冰宮桂樹年年。翦秋一半,難破萬戶連環。織錦相思樓影下,鈿釵暗約小簾間。共無眠。素娥慣得,西墜闌乾。
誰知壺中自樂,正醉圍夜玉,淺斗嬋娟。雁風自勁,雲氣不上涼天。紅牙潤沾素手,聽一曲清歌雙霧鬟。徐郎老,恨斷腸聲在,離鏡孤鸞。
誰知壺中自樂,正醉圍夜玉,淺斗嬋娟。雁風自勁,雲氣不上涼天。紅牙潤沾素手,聽一曲清歌雙霧鬟。徐郎老,恨斷腸聲在,離鏡孤鸞。
類型: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