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吹笛

唐代杜甫

吹笛秋山風月清,誰家巧作斷腸聲。
風飄律呂相和切,月傍關山幾處明。
胡騎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
故園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曲盡生。

賞析

首聯扣題起興,由聽到吹笛聲而引發感懷。秋山靜寂,皓月懸空,清風蕭瑟,橫笛數聲,牽動萬千愁思。《風俗通》說:“笛,滌也,所以滌邪穢,納之雅正也。”在山水、羈旅中,笛有著廣泛的表情達意的動能,最常見的是牽引懷鄉的情愫。又《樂府雜錄》載:笛者,羌樂也。古笛曲廣為流傳的有《落梅花》、《折楊柳》、《關山月》等,皆為思鄉之作。月明風清的秋夜,本是適於親人故友歡會的良辰美景,而今夜,這悽惻哀傷、聲聲徹耳的“斷腸聲”,卻只能使人更感寥落、淒清了。“誰家”兩字,以問語寫聽者“我”的感受,情味悠遠。 “巧作”一詞,是言吹笛之人吹奏技巧的高妙,似乎把“我”的滿懷鄉愁,都淋漓盡致地宣洩出來了。這一設問陡起波瀾,借他人之笛音寫自己之鄉思,極具共鳴感。

頷聯緊承首句之 “風”“月”二字寫,虛實相生。一寫聲象,“律呂相和切”照應上句的“巧”字,寫笛音之悠揚宛轉,這是寫實;一寫景象,“月傍關山”,寫明月映照關山的圖景,詩人在纏綿悱惻的笛音中神遊萬里關山,思緒如同這澄澈如水的月光漫漶開去,這是虛寫。“律呂”又作“呂律”,中國古代以管的長短來確定音的不同高度。從低音管算起,成奇數的六個管稱“律”,成偶數的六個管稱“呂”,總稱“六呂”、“六律”,簡稱“律呂”。此處代指柔婉、和諧的笛音。“幾處明”三字下得奇巧,“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月照關山,自有明暗、濃淡之別;而以“幾處”問之,實則是人心的悲喜甘苦之反映。

頸聯由“關山”二字再次衍發聯想。上句遙想當此中宵月明之際,胡騎行軍北歸的場景;下句是寫詩人聽了這笛曲之後,萌生出南行的願望。上下對仗工穩,由遠及近,以胡人之北歸來映襯“我”的思鄉之切。明朝李東陽的《麓堂詩話》說這兩句“清絕”,主要是就此聯意境的清幽、窈眇而言的。在古詩中,月色、笛聲、江南常連綴一起,表達幽怨的鄉思之情。如唐代詩人李益的《春夜聞笛》:“寒山吹笛喚春歸,遷客相看淚滿衣。洞庭一夜無窮雁,不待天明盡北飛。”

尾聯道出全詩主旨,“故園楊柳今搖落”是客居異鄉的詩人對“故園”風景的懸揣,想必在如此蕭瑟的清秋時節,楊柳早已枯黃、零落了;可是“我”,還不能回到家鄉與親人團聚,這是以楊柳之衰映襯自己的遲暮之悲。結句以反問收束,如何在憂愁的煎熬中度此餘生呢?這一自問,給人以強烈的震撼!

全詩善用烘雲托月之法,由聞笛入手,多方鋪墊,反覆渲染,逐層推進,沉鬱頓挫。誠如清·吳喬《答萬季墅詩問》之謂:“……前六句皆興,末二句方是賦,意只在‘故園愁'三字耳。” 值得注意的是,此詩多用問句,或興感、或寫景、或抒情,將鄉愁國憂與感時傷世之情表達得尤為酣暢。

創作背景

約作於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杜甫由夔州移寓西閣時,是一首即景抒懷之作。《通鑑》:永泰元年,吐蕃與回紇入寇,子儀免胄釋甲,投槍而進,回紇酋長皆下馬羅拜,再成和約。吐蕃聞之,夜引兵遁去。即此事也。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1539篇詩文

猜您喜歡

沒了期歌

唐代錢鏐

沒了期,沒了期,營基才了又倉基。
沒了期,沒了期,春衣才了又冬衣。

重陽日即事

唐代李适

令節曉澄霽,四郊煙靄空。天清白露潔,菊散黃金叢。
寡德荷天貺,順時休百工。豈懷歌鐘樂,思為君臣同。
至化在亭育,相成資始終。未知康衢詠,所仰惟年豐。

郊廟歌辭。德明興聖廟樂章。亞獻終獻

唐代佚名

惟清惟肅,靡聞靡見。舉備九成,俯終三獻。
慶彰曼壽,胙徹嘉薦。瘞玉埋牲,禮神斯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