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及注釋
譯文
嘉陵江水色像什麼?仿佛就是石黛碧玉相接交錯的感覺。
可愛的紅日正衝破浪花出來,更有春色從沙海那邊歸來。
巴地的孩童盪著槳從旁邊經過,水雞銜著小魚來去飛翔。
閬中勝事美景令人愛殺,閬州城南的勝景真是天下稀有!
注釋
⑴閬水:又名“閬中水”。即嘉陵江。
⑵嘉陵江:長江上游支流。在中國四川省東部,發源於秦嶺,重慶市注入長江。
⑶“石黛”句:形容江色之清綠。石黛,即石墨。青黑色,詩詞中因多稱“青黛”。古時婦女用為畫眉墨,相因依,猶相融和。因兼有黛碧二色。
⑷“正憐”兩句:仇兆鰲註:“日出浪中,照水加麗;春回沙際,映水倍妍。”沙際,猶言水邊岸邊。岸草先綠,故春似從沙際而歸。
⑸巴童:巴地兒童。攲(qī):傾斜。
⑹水雞:水鳥名。
⑺閬中:是舉全部而言。《舊唐書·地理志》:“閬水迂曲經郡三面,故曰閬中。”勝事:美景。這裡指山水之美。可腸斷:極言其美之可愛。《杜臆》:“閬中勝事,總結上文,而贊雲‘可腸斷’,猶贊韋曲之花,而曰‘惱殺人’也。”(杜甫《奉陪鄭駙馬韋曲》詩:“韋曲花無賴,家家惱殺人。”)
⑻“閬州”句:閬州城南三里有錦屏山。錯繡如錦屏,號為天下第一。
賞析
首句“嘉陵江色何所似”問春天的嘉陵江水的顏色,次句“石黛碧玉相因依”是對上一句的回答。這兩句是在描述嘉陵江水的自然景色,屬於寄情於景的抒情詩句表現法。
“正憐日破浪花出”說乘船於嘉陵江上,正在對倒映在江面上的太陽進行欣賞之際,一陣陣浪花湧來而將水面上的日影攪亂,杜甫對此美景受破壞感到憐惜。杜甫在剛表達了對嘉陵江江面倒映著紅日的美景被破壞之惋惜心緒後,緊接著又將岸邊河灘上的綠草看在眼裡而使用轉折的語句“更復春從沙際歸”說來讚美嘉陵江(西漢水)。前句中“日破浪花出”是在寫景,而前面的“正憐”就是在寫情;後句中“春從沙際歸”,既與“日破浪花出”相對仗,又與“更復”即“更看到希望”所表達的情感相交融。這兩句屬於融景於情的抒情詩句表現法。
“巴童盪漿欹側過”在《杜詩鏡銓》中被劉須溪評價為“景少”;“水雞銜魚來去飛”又被劉須溪評價為“語長”。這裡的前句,雖然只描寫了有巴人小兒劃著名小船從杜甫的身邊穿過去這一較為單調的景色,但是在此卻體現了杜詩之中的人民性——“巴童”,這是在《閬山歌》與《閬水歌》裡面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直接出現在詩中的人物代表;這裡的後句隱約寓指杜甫在寫此首詩時他所處的位置——大約就是在閬中的南津渡或正處在南樓(華光樓)一帶。這後句看似寫景的詩,卻被劉須溪評價為“語長”而之所長的地方,既是在為後人辨別杜甫寫此詩的環境而告訴人們有關詩聖當時的位置,又能為此詩重點內容即最後一句的現出,鋪展其必要的文化意境;所以,“語長”。這兩句用了情景交融的抒情詩句表現法。
“閬中勝事可腸斷”,杜甫用“可腸斷”的悲情,來敘說他在了解閬中古老“勝事”之後的感受;說明杜甫所得知閬中勝事的心緒、與回憶遭遇“安史之亂”的狀況相似。《杜詩鏡銓》所引《杜臆》猶雲“惱殺人意”來解釋杜甫此時此刻的心情,說明了杜甫此時很可能心緒悲愴。結句“閬州城南天下稀”:《杜詩鏡銓》結合“閬州城南天下稀”所作的解釋,舉出了“閬之為郡,有五城十二樓之勝概”的例子。這說明在清代,已有文人(包括在此之前而可能前延於唐代或更早的文化背景)識閬中古地,就是崑崙閬苑、就是閬苑仙境——閬州城南的錦屏山以山載人、人高如山自成仙,其山勢、其風水、其神話“三位一體”,成為了杜甫所贊的“天下稀”。最後兩句詩,是抒情兼敘事的詩句——這樣的表現手法,就更能夠易於將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在詩句之中。
杜甫在閬中的時間雖然不長,創作的詩篇卻不少。這首《閬水歌》專詠閬水之勝,它與《閬山歌》一起成為杜甫在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突騎連營鳥不飛,北風浩浩發陰機。
三秦形勝無今古,千里傳聞果是非;
偃蹇鯨鯢人海涸,分明蛇犬鐵山圍。
窮途老阮無奇策,空望岐陽淚滿衣。
百二關河草不橫,十年戎馬暗秦京。
岐陽西望無來信,隴水東流聞哭聲;
野蔓有情縈戰骨,殘陽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