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壽陽曲·雲籠月

元代馬致遠

雲籠月,風弄鐵,兩般兒助人淒切。剔銀燈欲將心事寫,長吁氣一聲吹滅。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月亮被層雲籠罩,陣陣晚風吹動懸掛在畫檐下的鐵馬銅鈴,叮噹作響,這使得人更加感到悲涼淒切。起身挑挑燈芯,想把自己所有的思念、所有的悲苦、所有的怨恨都寫下來說給心上人聽,可是又長嘆一聲,想把燈吹滅,不再寫了。

注釋
雙調:宮調名。壽陽曲:曲牌名,又名“落梅風”。
風弄鐵:晚風吹動著掛在檐間的響鈴。鐵:即檐馬,懸掛在檐前的鐵片,風一吹互相撞擊發聲。
兩般兒:指“雲籠月”和“風弄鐵。”淒切:十分傷感。
剔銀燈:挑燈芯。銀燈,即錫燈。因其色白而通稱銀燈。
吁氣:嘆氣。

賞析

元散曲表現思婦的悽苦,往往設身處地,曲盡其致。這首小令,就有著這種熨帖細微的特點,其最出色的地方就是意境絕妙。

起首兩句,寫雲層遮住月亮,夜風將檐前鐵馬吹得叮噹作響。前者為色,造成昏暗慘澹的效果;後者為聲,增添了淒清孤寂的況味,所以接下去說“兩般兒助人淒切”。用一個“助”字,說明曲中的思婦淒切已久。這“兩般兒”已足以設畫出淒涼的環境,從而烘托出人物的境遇及心情。

思婦對這“兩般兒”如此敏感,是因為她獨守長夜。這種淒切的況味難以忍受,亟須排遣,於是就有了四、五兩句的情節。燈蓋里的燈草快燃盡了,思婦將它剔亮——這也說明她在黑夜中確實已挨守了好多時候。剔亮銀燈的目的,是為了將心中的思情同眼前的悲苦寫在信上,好寄給遠方的丈夫。卻不料一聲長嘆,無意間竟把燈吹滅了。這兩句針線細密:“剔銀燈”回應“雲籠月”,雲蔽月暗,光線昏淡,加上銀燈又不爭氣,燈焰將盡,故需要“剔”;而“長吁氣”則暗接“風弄鐵”,窗外的風兒足以掀弄鐵馬,畢竟還未能影響室內的銀燈,如今居然“一聲吹滅”,足見長吁的強烈。這個小小的片段,既出人意外,又使人覺得極為真實;女主人公的心事和愁情雖沒有寫成,卻一清二楚地展現在讀者的面前。這個結尾堪稱出色。燈到底吹滅與否,作者未明言說破,或是故意不說破,這就使讀者自然去想像曲子中之女主人公欲吹不忍,不吹又於心難平的矛盾心理和複雜表情,揣摩句所包含的愛恨交織的情韻。可謂”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引梅堯臣語)的詩理。

《彩筆情辭》載盧摯的《壽陽曲·夜憶》四首,其中之一與此曲僅有少量不同,全文是:“窗間月,檐外鐵,這淒涼對誰分說。剔銀燈欲將心事寫,長吁氣把燈吹滅。”兩作孰先孰後不易確定,不過末句是“一聲吹滅”比“把燈吹滅”更有韻味。又《樂府群玉》有鍾嗣成《清江引·情三首》,其一曰:“夜長怎生得睡著,萬感著懷抱。伴人瘦影兒,唯有孤燈照。長吁氣一聲吹滅了。”鍾嗣成是元晚期作家,其末句構思無疑是受了此曲的影響。

馬致遠

馬致遠

馬致遠(1250年-1321年),字千里,號東籬(一說字致遠,晚號“東籬”),漢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說(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於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 69篇詩文

猜您喜歡

卜運算元·不是愛風塵

宋代嚴蕊

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花落花開自有時,總賴東君主。
去也終須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

贈道者

唐代劉滄

窗中忽有鶴飛聲,方士因知道欲成。
來取圖書安枕里,便驅雞犬向山行。
花開深洞仙門小,路過懸橋羽節輕。
送客自傷身易老,不知何處待先生。

董嬌饒

兩漢宋子侯

洛陽城東路,桃李生路旁。
花花自相對,葉葉自相當。
春風東北起,花葉正低昂。
不知誰家子,提籠行採桑。
縴手折其枝,花落何飄揚。
請謝彼姝子,何為見損傷。
高秋八九月,白露變為霜。
終年會飄墮,安得久馨香。
秋時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