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池州九峰樓寄張祜
唐代:杜牧
百感中來不自由,角聲孤起夕陽樓。(中 一作:衷)
碧山終日思無盡,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長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
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多少感慨從內心湧上不能自已,一聲畫角夕陽照在樓頭。
對著碧山整日思念無盡,到哪年愁恨可與芳草一同罷休?
睫毛就在眼前卻總是看不見,大道本非身外還去何處求?
有誰能夠比得上你張公子,以上千首詩篇蔑視那萬戶侯。
注釋
⑴九峰樓:在今安徽貴池東南的九華門上。一作“九華樓”。
⑵百感:指內心種種複雜的情感。中:一作“衷”,指內心。
⑶芳草:象徵賢者。即:一作“始”。
⑷“睫在”句:用比喻批評白居易評價不公,發現不了近在眼前的人才。長:一作“猶”。
⑸得似:能像,能比得上。張公子:指張祜。
⑹輕:作動詞,輕視、蔑視的意思。
賞析
這首詩純乎寫情,旁及景物,也無非為了映托感情。第一句用逆挽之筆,傾泄了滿腔感喟。眾多的感慨一齊湧上心頭,已經難於控制了。“角聲”句勢遒而意奇,為勾起偌多感嘆的“誘因”。這一聯以先果後因的倒裝句式,造成突兀、警聳的藝術效果。“孤起”二字,警醒俊拔,高出時流甚遠。一樣的斜陽畫角,用它一點染,氣格便覺異樣,似有一種曠漠、淒咽的情緒汩汩從行間流出。角聲本無所謂孤獨,是岑寂的心境給它抹上了這種感情色彩。行舊地,獨憑欄桿,自然要聯想到昔日同游的歡樂,相形之下,更顯得獨游的淒黯了。
三、四句承上而來,抒發別情。對面的青山──前番是把臂同游的處所;夾道的芳草──伴隨著友人遠去天涯。翠峰依舊,徒添知己之思;芳草連天,益增離別之恨。離思是無形的,把它寄寓在路遠山長的景物中,便顯得豐滿、具體,情深意長了。詩人正是利用這種具有多層意蘊的詞語暗示讀者,引發出豐富的聯想來,思致活潑,宛轉關情。
五、六兩句思筆俱換,由抽繹心中的懷想,轉為安慰對方。目不見睫,喻人之無識,這是對白居易的微詞。“道非身外”,稱頌張祜詩藝之高,有道在身,不必向別處追求。這是故作理趣語,來慰藉自傷淪落的詩友。自此,詩的境界為之一換,格調也迥然不同,可見作者筆姿的靈活多變。
七、八句就此更作發揮。“誰人得似”即無人可比之意,推崇之高,無以復加。末句“千首詩輕萬戶侯”補足“誰人得似”句意,大開大合,結構嚴謹。在杜牧看來,張祜把詩歌看得比高官厚祿更重,沒有誰及得上他的清高豁達。
此詩為抒情佳作,氣格清高俊爽,興寄深遠,情韻悠長,恰似倒捲簾櫳,一種如虹意氣照徹全篇,化盡涕洟,並成酣暢。這種鏇折迴蕩的藝術腕力,是很驚人的。它將對朋友的思念、同情、慰勉、敬重等意思,一一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含蓄婉轉而又激情蕩漾。
一首詩里表現出這么複雜的感情,有紛挐的棖觸,綿渺的情思,氣類的感憤,理趣的闡發和名士所特具的灑脫與豪縱。風骨錚錚,窮極變化。喜怒言笑,都是杜牧的自家面目。小杜的俊邁、拗峭,深於感慨的詩風,於此也可略窺究竟了。
創作背景
此
詩作於唐武宗會昌四年(844年)至六年(846年)
杜牧池州刺史任上。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秋天,
張祜從丹陽寓地來到池州看望出任池州刺史的杜牧。兩人遍游境內名勝,以文會友,交誼甚洽。此詩即作於此次別後。
杜牧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640篇詩文
減字木蘭花·維熊佳夢
宋代:蘇軾
過吳興,李公擇生子三日,會客, 作此詞戲之。
維熊佳夢,釋氏老君親抱送。壯氣橫秋,未滿三朝已食牛。
犀錢玉果,利市平分沾四座。多謝無功,此事如何著得儂。
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
唐代:白居易
平生心跡最相親,欲隱牆東不為身。
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
每因暫出猶思伴,豈得安居不擇鄰。
可獨終身數相見,子孫長作隔牆人。
惜黃花慢·送客吳皋
宋代:吳文英
次吳江,小泊,夜飲僧窗惜別。邦人趙簿攜小妓侑尊。連歌數闋,皆清真詞。酒盡已四鼓。賦此詞餞尹梅津。
送客吳皋,正試霜夜冷,楓落長橋。望天不盡,背城漸杳,離亭黯黯,恨永迢迢。翠香零落紅衣老,暮愁鎖、殘
次吳江,小泊,夜飲僧窗惜別。邦人趙簿攜小妓侑尊。連歌數闋,皆清真詞。酒盡已四鼓。賦此詞餞尹梅津。
送客吳皋,正試霜夜冷,楓落長橋。望天不盡,背城漸杳,離亭黯黯,恨永迢迢。翠香零落紅衣老,暮愁鎖、殘柳眉梢。念瘦腰、沈郎舊日,曾系蘭橈。仙人鳳咽瓊簫,悵斷魂送遠,《九辯》難招。醉鬟留盼,小窗剪燭,歌雲載恨,飛上銀霄。素秋不解隨船去,敗紅趁一葉寒濤。夢翠翹,怨鴻料過南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