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性篇
清代:俞荔
混沌之初,無極太極。理氣相涵,沖穆無跡。陰陽既分,兩儀乃立。
天五地五,奇耦相得。五行其氣,健順其德。氣至成形,理無不及。
五行之秀,獨萃於人。爰有五常,賦予維均。天命謂性,具於人心。
為萬物靈,曰有此仁。仁統四端,萬善由生。性主乎靜,動而為情。
性無不善,情亦皆真。赤子入井,皆有惻隱。乍見之時,驗此不忍。
率之謂道,人人共由。天敘天秩,典禮優優。天下達道,能離此不。
性為大本,道自川流。但人受性,舜蹠皆同。氣有清濁,隨其所鍾。
清者睿聖,濁者愚蒙。愚蒙之質,理錮於中。知誘物化,惟欲是從。
五官百骸,頑然一物。以物交物,心乃放逸。人慾日熾,天理日汨。
幾希以亡,禽獸為匹。天生聖賢,作之君師。修道謂教,以覺後知。
堯命虞舜,執中一詞。道統之祖,傳心在茲。舜授之為,精一危微。
一十六字,該括無遺。中為性理,純粹以精。心分人道,理欲難並。
人心甚危,防勿滋萌。道心甚微,養使充盈。遏之存之,德乃日新。
要之執中,不外一敬。肆則從欲,敬以定命。圖念作狂,克念作聖。
唐虞以來,心法默證。迨我孔子,統在師儒。曰性相近,與氣質俱。
習善則善,以復其初。大學之道,明德新民。明德即性,德本自明。
氣拘物蔽,如鏡蒙塵。先以格致,知之宜真。誠正而修,行之宜敦。
天德既全,王道乃行。思言性道,大原自天。道不可離,存遏宜先。
戒懼慎獨,動靜交虔。中和以致,性量乃全。孟言性善,本乎秉彝。
專以理言,邪說皆非。必稱堯舜,人皆可為。盡心知性,以造其理。
存心養性,惟事是履。非外鑠我,固有之美。放心不求,弗思耳矣。
洎乎有宋,濂洛關閩。考亭後出,集其大成。問學是道,德性是尊。
涵養用敬,入德之門。致知力行,毋怠毋昏。人參三才,惟此性道。
天地非大,吾身非小。萬物皆備,及躬自葆。擴而充之,被乎四表。
氣質之性,君子弗性。困勉雖勞,生安可並。反之之功,循序漸進。
希聖希賢,匪異人任。困而不學,暴棄實甚。敬述茲篇,用勉德行。
俞荔
俞荔,福建莆田人。清雍正二年(1724)解元,聯捷成進士,知廣東長寧縣。乾隆三年(1738)主講海東書院,著《復性篇》以訓誡諸生。► 2篇詩文
曾國藩誡子書
清代:曾國藩
余通籍三十餘年,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許可,老大徒傷,不勝悚惶慚赧。今將永別,特將四條教汝兄弟。
一曰慎獨而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冊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
余通籍三十餘年,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許可,老大徒傷,不勝悚惶慚赧。今將永別,特將四條教汝兄弟。
一曰慎獨而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冊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二曰主敬則身強。內而專靜純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工夫也;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氣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篤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驗也。聰明睿智,皆由此出。莊敬日強,安肆日偷。若人無眾寡,事無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怠慢。則身強之強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則人悅。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我與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愛物,是於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於尊官厚祿,高居人上,則有拯民溺救民飢之責。讀書學古,粗知大義,既有覺後知覺後覺之責。孔門教人,莫大於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於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數語。立人達人之人,人有不悅而歸之者乎?
四曰習勞則神欽。人一日所著之衣所進之食,與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稱,則旁人韙之,鬼神許之,以為彼自食其力也。若農夫織婦終歲勤動,以成數石之粟數尺之布,而富貴之家終歲逸樂,不營一業,而食必珍饈,衣必錦繡,酣豢高眠,一呼百諾,此天下最不平之事,神鬼所不許也,其能久乎?古之聖君賢相,蓋無時不以勤勞自勵。為一身計,則必操習技藝,磨練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慮,而後可以增智慧而長見識。為天下計,則必已飢已溺,一夫不獲,引為餘辜。大禹、墨子皆極儉以奉身而極勤以救民。勤則壽,逸則夭,勤則有材而見用,逸則無勞而見棄,勤則博濟斯民而神祇欽仰,逸則無補於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條為餘數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記之行之,並傳之於子子孫孫,則余曾家可長盛不衰,代有人才。▲
河中石獸
清代:紀昀
滄州南一寺臨河乾,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
滄州南一寺臨河乾,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於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轉轉 一作:再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