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五月東魯行答汶上君

唐代李白

五月梅始黃,蠶凋桑柘空。
魯人重織作,機抒鳴簾櫳。
顧余不及仕,學劍來山東。
舉鞭訪前途,獲笑汶上翁。
下愚忽壯士,未足論窮通。
我以一箭書,能取聊城功。
終然不受賞,羞與時人同。
西歸去直道,落日昏陰虹。
此去爾勿言,甘心為轉蓬。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五月里梅子開始發黃,蠶事完畢,桑柘葉也被采空了。
魯地人重視紡織,家家窗里透出機抒聲。
只因為我不能走上仕途,為學劍術來到山東。
舉起馬鞭向人打聽路,卻不料受到汶上老翁的嘲諷。
下愚之輩輕視有為的壯士,怎值得以此判斷窮困與亨通?
我能像魯仲連那樣綁信在箭上,獲得攻下服城的大功。
最終不肯接受君主的封賞,只因羞與世俗之人相同。
我將要踏上大道向西奔往長安,哪怕落日被陰虹遮掩得一片昏蒙。
此去用不著你向我多說什麼,我甘心如飄轉的飛蓬!

注釋
⑴東魯:指初唐時由魯郡改置的兗州(在今山東省境內)。李白曾寓家兗州的任城縣。汶上:即汶水之上。君:一作“翁”。此題下原註:“魯中”。
⑵始:一作“子”。蠶凋:蠶已成繭。桑、柘,落葉的喬木和灌木,葉子可以養蠶。
⑶櫳:掛簾的窗戶。
⑷顧余不及仕:回想起我沒有出仕做官時。
⑸學劍:李白曾從著名劍術家裴顯在山東學習劍術。山東:指太行山以東。
⑹獲笑:被人恥笑。汶上翁:汶水邊的老翁。
⑺下愚:儒家分人二等,以天生愚蠢而不可改變的人為下愚。《論語·陽貨》:“唯上知與下愚不移。”此指汶上翁。忽:輕視。壯士:李白自指。
⑻窮:指政治上失意;通:指政治上得志。窮通即政治上的得與失。
⑼我以一箭書,能取聊城功:此句用典故,典出《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戰國時期,齊國的聊城被燕國占領,齊王命大將田單收復聊城,苦戰一年多,傷亡大量士卒,仍無法攻下。當時齊國名士魯仲連寫了一封信,綁在箭上射進聊城城裡,燕國守將看了信便自殺了,齊軍輕取聊城。齊王準備封賞魯仲連,魯仲連卻歸隱去了,不接受封賞。李白用此典說明自己想乾一番事業,卻又不追求功名利祿。
⑽直道:通衡大道。
⑾陰虹:喻指奸臣。楊齊賢曰:“陰虹,指林甫、國忠輩昏蔽其君。”
⑿此:一作“我”。轉蓬:隨風鏇轉的蓬草之。

創作背景

根據裴斐《李白年譜簡編》,此當是唐玄宗開元二十四載(736年)李白初游東魯時之作。當時李白寓家兗州任城。

賞析

分前後兩節。前節八句,著重描寫了初抵東魯時的真實感受。“五月梅始黃,蠶凋桑柘空”兩句點明時間,梅子開始由青變黃,蠶桑之事已了,這就意味著進入了生產的第二道工序:“魯人重織作,機抒鳴簾櫳。”東魯的城鄉婦女,又投入新的勞動:紡織。東魯人有重織作的傳統,李白初次旅遊就獲得了良好印象。

李白從二十五歲經三峽出蜀,歷湖北、江西、江蘇、河南、山西等地,這時還沒有機會出仕。“顧余不及仕,學劍來山東”兩句正是詩人當時思想情況的寫實。李白回顧自己南北奔走的生活歷程,決定到東魯定居。讀書、學劍是李白的兩大生活愛好。“舉鞭訪前途,獲笑汶上翁”中的“訪前途”有問路和了解今後出路的兩層意思。李白初抵東魯,訪路途卜前程時,遇到了不愉快的事,他受到了汶水上一個老翁的嘲笑。但李白沒有寫出“笑”的內容,有意留下一個懸念。

後節十句,是李白對汶上翁嘲笑的明快答覆,是全詩的重點部分和精彩片段。“下愚忽壯士,未足論窮通。”在李白看來,“下愚”們不能理解“壯士”的胸懷,也沒有資格在“窮通”的問題上發議論。“窮通”即“窮達”,是為了押韻需要,改“達”為“通”。李白對“窮達”的理解,完全是從儒家思想出發。李白力爭在政治上獲得出路,先實現“兼濟天下”的理想,然後歸隱江湖,“獨善一身”。李白這種思想,正和戰國時期的魯仲連是一致的:“我以一箭書,能取聊城功。終然不受賞,羞與時人同。”李白用魯仲連的事跡,比喻自己的政治才能和抱負,是因為魯仲連的故事就發生在山東。

“西歸去直道,落日昏陰虹。”李白來東魯前就曾有西遊長安的打算,後來轉而向東,不料初抵魯郡就遭到汶上老翁的嘲笑,李白這時有“西歸”之意,但他想到自己“直道”而行的人生態度如不改變,是很難得到朝廷重用的。

“此去爾勿言,甘心為轉蓬”兩句是李白對汶上翁表示:“你的談話沒有任何意義,請不要說了,直道而行是我的一貫作風,即使像飛蓬那樣示意飄轉,我也是心甘情願的。”

對汶上翁譏笑的回答,是李白高尚品格生動的藝術概括。他首先把譏笑者同自己作了尖銳的對比,然後明確提出自己從事政治活動在不同情況下的原則立場。詩中塑造了魯仲連這樣一個功成不受賞的高士形象,其實這也是李白自己的形象寫照。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1310篇詩文

猜您喜歡

題張十一旅舍三詠榴花 / 題榴花

唐代韓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
可憐此地無車馬,顛倒青苔落絳英。

三五七言 / 秋風詞

唐代李白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秋宵月下有懷

唐代孟浩然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捲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