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歲暮到家 / 歲末到家

清代蔣士銓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
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愛子之心是沒有窮盡的,最高興的事莫過於遊子及時歸來。
縫製寒衣的針腳密密麻麻地,家書里的字跡墨痕猶如新的一樣。
看見兒子瘦了母親心疼,呼叫著我細問旅途的艱難。
母親啊,兒子已經愧對您了,不會忍心訴說漂泊在外所受的風塵。

注釋
及辰:及時,正趕上時候。這裡指過年之前能夠返家。
寒衣針線密:唐孟郊《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低徊:遲疑徘徊,捫心自問。愧人子:有愧於自己作兒子的未能盡到孝養父母的責任,反而惹得父母為自己操心。
風塵:這裡指的是旅途的勞累苦辛。

賞析

母愛是人類最偉大、最無私的情感,但古中表現這一題材的作品卻不很多,最著名的當屬孟郊的《遊子吟》,說盡了天下父母愛子之心。蔣士銓這首《歲暮到家》則從另一個角度細膩地刻畫了母親的愛心,與孟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詩中著意表現的母子之情,並沒有停留在單純、抽象的敘寫上,而是藉助衣物、語言行為和心理活動等使之具體化、形象化。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母親對兒子的愛心沒有止境,兒子及時歸來使母親驚喜萬分,首聯上句直寫母親的愛心,下句寫久別的兒子歲暮之際回家團聚時母親的喜悅心情,一個“喜”字,包含了母親對兒子無盡的關懷和憐愛、思念和期望,是上句的最好註腳。

三四句說禦寒的冬衣縫得針腳細密,問候的家信墨痕尚新。這兩句詩極力突出母親對兒子的關懷和思念:細細縫好禦寒的冬衣,時時捎去噓寒問暖的家信。那一針一線,一字一句中蘊涵了多少慈母的愛心。一個“密”字,道出了母親對兒子的憐愛;一個“新”字,道出了母親心中的思念和關懷。

五六句說一見面便心疼兒子的面容清瘦,叫著孩子問起一路上的艱辛。這裡敘寫母親與兒子相見時的情景,進一步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憐愛:看到兒子面容清瘦,母親心中十分憐惜,連忙把兒子叫到自己跟前,仔細詢問一路上的風塵勞頓,問長問短,反反覆覆,不厭其煩。一“憐”一“問”,慈愛之心,躍然紙上。

最後兩句寫兒子心中慚愧自己沒有盡到孝敬母親的責任,不敢向母親訴說那一路的風塵,這裡通過直抒詩人的慚愧心情表達出母子之間的深情。在慈愛的母親面前,詩人心中百感交集:一方面充滿了對母親的感激和敬愛,另一方面也感到十分內疚,由於自己出門在外未能在母親膝下承歡盡孝,深感未盡到人子的責任,從而辜負了母親的拳拳之心。因此,不敢訴說自己旅途的艱辛。除了慚愧之外,此處也含有擔心直言遠行的勞頓,會使母親更加心疼的含義,因此“不敢嘆風塵”,自然也蘊涵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意味。

介紹

蔣士銓與袁牧、趙翼齊名,是性靈派人代表人物之一。這首詩前六句描寫他久別回家後見到母親時母親的欣喜之狀和無微不至關懷。最後兩句寫自己長年在外,不能侍奉左右,反而連累老母牽掛的愧怍之情。第七句中的“愧”(慚愧、愧怍)就是指這個。但自己長年在外奔波也是無奈之舉,而且風塵僕僕,十分辛苦,本來也是可以向母親傾訴的。但看到母親剛才見兒子回來時的高興勁,特別是看到母親是那么心疼兒子因在外勞累而“清瘦”了不少,自己又怎么忍心把在外面奔波勞累的情況告訴母親而使她更增擔憂呢?所以最後一句“不敢嘆風塵”就是寫這種複雜的感情的。

刻畫慈母形象在於前六句描寫他久別回家後見到母親時母親的欣喜之狀和無微不至關懷。而最後兩句寫自己長年在外,不能侍奉左右,反而連累老母牽掛的愧怍之情。慈母形象具體表現“喜”“憐”“呼”

創作背景

表達了作者念家,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蔣士銓於年終前夕趕到家中,深感母親對自己的關懷之情,故有此。可謂情真意切,語淺情濃。

創作背景

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蔣士銓於年終前夕趕到家中,此首就是描寫蔣氏與其母團圓時驚喜中又含傷感的真實場景。
蔣士銓

蔣士銓

蔣士銓(1725—1784)清代戲曲家,文學家。字心餘、苕生,號藏園,又號清容居士,晚號定甫。鉛山(今屬江西)人。乾隆二十二年進士,官翰林院編修。乾隆二十九年辭官後主持蕺山、崇文、安定三書院講席。精通戲曲,工詩古文,與袁枚、趙翼合稱江右三大家。士銓所著《忠雅堂詩集》存詩二千五百六十九首,存於稿本的未刊詩達數千首,其戲曲創作存《紅雪樓九種曲》等四十九種。► 11篇詩文

猜您喜歡

入若耶溪

南北朝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遊。

約客

宋代趙師秀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

七哀詩三首·其一

魏晉王粲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
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