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勸學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管事,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託。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博士(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嗎?我只是讓你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務繁多,誰比得上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己覺得獲益很多。”呂蒙於是開始學習。當魯肅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一起談論議事,魯肅十分吃驚地說:“你現在的軍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謀略,不再是原來的那個吳縣的(沒有學識的)阿蒙了!”呂蒙說:“志士(君子)分別幾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長兄你認清事物怎么這么晚呢?”於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和呂蒙結為朋友後分別了。
注釋
初:當初,起初,這裡是追述往事的習慣用詞。
權:指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浙江富陽)人,黃龍元年(公元222年)稱王於武昌(今湖北鄂城),國號吳,不久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229年稱帝。
謂……曰:謂,告訴;連用表示“對……說”。
呂蒙:字子明,三國時吳國名將,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縣東南)人。
卿:古代君對臣或朋友之間的愛稱。
今:當今。
當塗:當道,當權。
掌事:掌管政事。
辭:推託。
以:介詞,用。
務:事務。
孤:古時王侯的自稱。
豈:難道。
治經:研究儒家經典。治,研究。“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等書。
博士:當時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
邪(yé):通“耶”,語氣詞,表示反問或疑問的語氣。
但:只,僅。
當:應當。
涉獵:粗略地閱讀。
見往事:了解歷史。見,了解;往事,指歷史。
耳:語氣詞,表示限制語氣,罷了。
多務:事務多,雜事多。務,事務。
孰若:與……相比如何;誰像(我)。孰:誰,哪個;若:比得上。
益:好處。
乃:於是,就。
始:開始。
就學:指從事學習。就,單獨翻譯為 從事。
及:到了……的時候。
過:到。
尋陽: 縣名,在湖北黃梅西南。
論議:討論議事。
大:非常,十分。
驚:驚奇。
者:用在時間詞後面,不譯。
才略:軍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幹和謀略。
非復:不再是。復:再,又。
吳下阿蒙:指在吳下時的沒有才學的呂蒙。吳下,指吳縣,如今江蘇蘇州。阿蒙,指呂蒙,名字前加"阿",有親昵的意味。現指才識尚淺的人。
士別三日:與讀書的人分別幾天。三:幾天,這裡指“幾”。士,讀書人。
即:就。
更(gēng):重新。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大兄:長兄,這裡是對同輩年長者的尊稱。
何:為什麼。
見事:認清事物。見,認清,識別。
乎:啊。表感嘆或反問語氣。
遂:於是,就。
拜:拜見。
別:離開。
文言知識
通假字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邪:通“耶”,語氣詞。表反問語氣。
卿今當塗掌事。
當塗:“塗”通“途”,道路,仕途。亦作當權。
詞類活用
1.蒙辭以軍中多務 辭:狀語後置,名詞作動詞。
2.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之:主謂取獨。
一詞多義
以:
蒙辭以軍中多務。(介詞,用)
自以為大有所益。(認為)
當:
但當涉獵。(應當)
當塗掌事。(掌管)
見:
見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認清)
古今異義
(蒙辭以軍中多務)辭:
古義:推辭。
今義:告別,不接受,解僱。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孤:
古義:古時候王侯的自稱,我。
今義:獨自,孤獨。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治:
古義:研究。
今義:治理。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博士:
古義:當時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
今義:學位的最高一級
(及魯肅過尋陽)及:
古義:到了······的時候
今義:以及。
(及魯肅過尋陽)過:
古義:到。
今義:經過。
(即更刮目相待)更:
古義:重新。
今義:更加。
(但當涉獵)但:
古義:只。
今義:轉折連線詞,但是。
(但當涉獵)涉獵:
古義:粗略的閱讀
今義:捕捉獵物
(見往事耳)往事:
古義:歷史。
今義:過去的事。
(自以為大有所益)大:
古義:很。
今義: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
(蒙乃始就學)就:
古義:從事。
今義:就。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見:
古義:認清。
今義:看見。
特殊句式
倒裝句
蒙辭以軍中多務。
即:蒙以軍中多務辭。(介詞結構後置)
反問句: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嗎)!
卿言多務,孰若孤?
文章結構
1. 孫權勸學
2. 呂蒙始學
3. 魯肅贊學:"非復吳下阿蒙,拜蒙母,結友而別"
道理啟示
(1)我們不要以一成不變的態度看待他人,要以開放的眼光看待事物。(2)不能因為事情繁忙就放棄學習,堅持讀書是有益的。
(3)要善於聽取他人好的建議或意見並去做。
(4)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廣泛涉獵就會學有所成。
(5)不但自己要學好,還要催動附近的人也要學習,讓社會也一起進步。
(6)勸人要講究策略。
(7)不要找藉口不聽從別人。
(8)只要發奮學習,就能積學修業,學有所成。
(9)讀書給人以樂趣,給人以光彩,給人以才幹。
(10)一個人即使基礎差,但只要端正態度,刻苦努力,就能學到知識,並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和辦事能力。
(11)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願意,你就會成活並成長。
創作背景
三國時期,孫權大將周瑜和劉備在赤壁之戰中大破曹操軍隊,不久周瑜病死了。魯肅代替周瑜成為孫權的謀佐,然而劉備很快取得了益州,形成魏、蜀、吳三方鼎峙的局面。為了加強國力,孫權勸呂蒙多學習。“孫權勸學”的故事就發生了。
寫作特色
本文注重以對話表現人物。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於情趣。僅寥寥數語,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語氣、神態和心理。
孫權勸學,先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塗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繼而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讚嘆,可見魯肅十分驚奇的神態,以他眼中呂蒙變化之大竟然判若兩人,表現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長進。需要指出的是,魯肅不僅地位高於呂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確實非同一般。“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是呂蒙對魯肅讚嘆的巧妙接應。“三日”形容時間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驚奇、難以置信的樣子。並且,他還很愛才。從呂蒙的答話中可見他頗為自得的神態,他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魯肅、呂蒙的話則有調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調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寫魯肅、呂蒙對話,一唱一和,互相打趣,顯示了兩人的真實性情和融洽關係,表明在孫權勸說下呂蒙“就學”的結果,從側面表現了呂蒙的學有所成,筆墨十分生動,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處。
賞析
該文是根據先前的史書改寫的。因先前的史書已有較詳細的記載,而又無新的史料可以補充,所以文章是根據從略的原則對先前史書的有關記載進行改寫的。文章篇幅小,僅119字,雖極簡略但剪裁精當,不僅保留了原文的精華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練的文筆突出了人物的風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寫之作。
該文以對話為主,其他內容均簡說或不說。如對呂蒙的學習情況,僅以“蒙乃始就學”一句加以概括,至於他讀了哪些書,又如何用功則隻字未提。後文中呂蒙二人的談話,只用一句“與蒙論議”來交代,兩人談論的是什麼話題,呂蒙的哪些見解讓魯肅起敬的都略去不寫。詳略的安排極其精當。 除對話外的其他語言也非常簡省而意賅。情節發展上,孫權的刻意勸學終使呂蒙就學,他就學後的淵博學識又使魯肅驚嘆,呂蒙又緊承其嘆發出“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語,上下文銜接自然,前因後果,井然有序。
該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孫權勸學,先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塗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繼而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讚嘆,可見魯肅十分驚奇的神態,以他眼中呂蒙變化之大竟然判若兩人,表現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長進。需要指出的是,魯肅不僅地位高於呂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確實非同一般。“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是呂蒙對魯肅讚嘆的巧妙接應。從呂蒙的答話中可見呂蒙頗為自得的神態,呂蒙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魯肅、呂蒙的話則有調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調是不同的。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並與之“結友”的故事,說明了人只要肯學習就會有長進,突出了學習重要性。
讀書使呂蒙的言談大有智慧,所以魯肅的語氣重在驚嘆:“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呂蒙也僅說了一句話:“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話中既有對魯肅大驚小怪的不以為然,更有一種書中多閱歷,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種敬羨之情。呂蒙讀書的功效是通過魯肅的與呂蒙的對話從側面展現出來的,他的驚嘆襯托出了呂蒙今非昔比的事實。而話中的“吳下阿蒙”又將呂蒙的過去與現在進行了一個縱向的對比,得出了“變”的結論,而呂蒙之“變”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呂蒙的謙虛好學, 魯肅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體,足顯作者的文筆功架之深厚。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
金華郡守張佐治至一處,見蛙無數,夾道鳴噪,皆昂首若有訴。佐治異之,下車步視,而蛙皆蹦跳為前導。至田間,三屍疊焉。公有力,手挈二屍起,其下一屍微動,以湯灌之,未幾復甦。曰:“我商也,道見二人肩兩筐適市,皆蛙也。哀之,購以放生。二人復曰:‘此皆淺水,雖放,後必為人所獲;前有清淵,乃放生池也。’吾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