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送宇文太守赴宣城

唐代王維

寥落雲外山,迢遙舟中賞。
鐃吹髮西江,秋空多清響。
地迥古城蕪,月明寒潮廣。
時賽敬亭神,復解罟師網。
何處寄想思,南風吹五兩。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遠處稀疏冷落的山巒,在船里向遠處觀賞。
從長江上游出發的時候,軍樂隊奏樂送行,樂聲晌徹整個秋空。
大地遼闊,古城長滿了野草,天上的月亮很明亮,江中的寒潮很大。
按時祭祀報答神明所降福澤,並且解漁網放生。
向哪裡寄託相思之情呢?南風很大,船行駛得又很快。

注釋
宇文太守:此人不詳。太守,官名,一郡之長官。秦時稱郡守,自漢時稱太守。
赴:這裡是赴任的意思。
宣城:據《唐書·地理志》載:“江南西道有宣州宣城郡。”在今安徽省宣城縣。
寥落:稀少、冷落。
迢遙:遙遠。
賞:欣賞。
鐃(náo)吹:軍樂隊奏樂。鐃,古代軍中的樂器,象鈴鐺,有柄,但沒有中間的錘。吹,管樂。
秋空:秋季的天空。
清響:清越的音響。
地迥(jiǒng):大地遼闊,遼遠。
蕪:長滿野革,荒蕪。
寒潮:帶有寒意的潮水。
廣:大。
賽神:舊時祭祀酬報神恩,這是一種迷信活動。
敬亭:敬亭山,在宣城北,山上有廟,廟裡的神叫梓華府君。
解:解開。
罟(gǔ)師:漁夫,打魚的人。罟,捕魚的網。
寄:寄託。
吹五兩:古代以風力足以鼓動起船帆為吹五兩。五兩,由雞毛做成的重五兩的覘測風力之物,系在船尾以候風。

創作背景

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初,王維時任殿中侍御史,奉命由長安出發“知南選”,其時途徑襄陽,寫了《漢江臨泛》、《哭孟浩然》等,南進經夏口又寫了這首五古《送宇文太守赴宣城》和《送康太守》、《送封太守》等詩。這首詩是沿著船行進的路線來寫的。

賞析

這首前四句是倒寫,實際上應是“鐃吹髮西江,秋空多清響。寥落雲外山,迢遞舟中賞。”詩人的船從西江出發,秋天的天空發出清脆的響聲。外面的雲山外多么冷落,清靜。詩人從舟中遠遠地看著兩岸,欣賞這自然景色。其時據《王維年譜》載: “王維……遷殿中侍御史。是冬,知南選,自長安經襄陽、郢州、夏口至嶺南。”

接下來四句“地迥古城蕪,月明寒潮廣。時賽敬亭神,復解罟師網”,寫詩人己到夏口接近宣城地界看到與想到的。著到的是,古城荒蕪,月明清輝,寒潮陣陣;想到的是,宇文太守赴宣城,宣城一是能治理好的。王維把宇文太守比作比敬亭神還靈驗的人。據文獻記載,當時宣城已旱了五年,當地有些農民竟自逃至山洞中,聚眾反抗官府。民窮豪富,境遇迥異,急需一個能幹的太守到來。劉禹錫作為“知南選”, 王維挑選宇文作宣城太守,他是充滿信心,寄於厚望。詩人接下又說,宇文太守的到來,好像替漁夫解開亂網。事實證明,宇文太守到宣城以後把宣城治理得津津有條,得到人民的愛戴,秩序很快安定。

最後兩句“何處寄想思,南風搖五兩”,寫詩人對宇文太守的思念,表現他與宇文太守的友情。送走了宇文太守,詩人折回前往嶺南。一路上南風習習,劉禹錫作還想著這段時間與宇文太守相處的情況,仍念念不忘。詩人自問自答:“何處寄想思,南風搖五兩。”這裡的“想思”作“想念”講。五兩,謂兩隻配成一雙。《詩經·齊風·南山》:“葛屨五兩,冠緌雙止。” 朱熹集傳:“兩,二履也。” 王夫之稗疏:“按此‘五’字當與伍通,行列也。言陳履者,必以兩為一列也。”作者借用此典,表達對朋友的思念。

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這首詩寫送友人的詩,景物信手拈來,淡遠之境自見,借景寓情,以景襯情。詩中用典,直抒胸意,感情真摯,具有淳樸深厚之美,也流露詩人自己的隱痛。

王維

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476篇詩文

猜您喜歡

送別

唐代王之渙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送宇文太守赴宣城

唐代王維

寥落雲外山,迢遙舟中賞。
鐃吹髮西江,秋空多清響。
地迥古城蕪,月明寒潮廣。
時賽敬亭神,復解罟師網。
何處寄想思,南風吹五兩。

送夏侯審校書東歸

唐代錢起

楚鄉飛鳥沒,獨與碧雲還。破鏡催歸客,殘陽見舊山。
詩成流水上,夢盡落花間。儻寄相思字,愁人定解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