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清明夜

唐代白居易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迴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清明節夜晚時,清風習習,月夜朦朧,用碧玉做成的欄桿和用紅色的磚砌成的牆是刺史的府宅。
獨自步行在迴旋的走廊中唱歌,遠遠的聽到弦聲,默默的欣賞花。

注釋
清明夜:清明節的夜晚。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曆四月五日前後。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
砌(qì):台階。
獨:獨自。
迴廊:迴旋的走廊。
遙:遙遠,遠遠。
看花:賞花。

賞析

第一句,描寫出人所處的環境是宜人的,月色是朦朧的,美好的月色使詩人迷醉於清明之夜,對環境的交待襯托出了詩人對美景的愛惜,也表現了詩人的閒適之情。

第二句,在微風拂過的月色朦朧的清明之夜,詩人處在碧玉欄桿和紅磚牆下的府邸里。詩人用“碧和紅”字顯示了自己愉悅的內心,在夜晚所望之處全是一些美好的色彩,以及精雕細琢的建築,喜笑開顏,好不爽朗。

第三句則寫了詩人獨自踱步在迴旋的走廊中歌唱。詩人處在如此清明之夜迷人的月色中,喜上心頭,開懷歌唱,在迴廊里唱著歌抒發著內心愉悅的情懷。

第四句,交待出詩人思緒飄向了遠方,恰又聽到了遠方的管弦之聲,於是詩人安靜下來認真傾聽著弦聲,自是不休閒。從另一方面,“遙聽”和“暗看”卻也寫出了詩人對現實的關注。

整首詩妙在未寫清明之夜的清冷,卻有它的自成一格,雖有清明,卻意在紙外,寫出懷春少女的幽情,一句“又是清明過了”,別有韻味,此詩取材,構思都別具一格;此詩也展現了詩人留戀美景,深恐春天將去的微妙心理,但無一字直抒胸懷,而詩人惜春之意無疑自顯。

創作背景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習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遊,清明掃墓是難得踏青的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比男人玩的更開心。

鑑賞

《清明夜》是白居易的一首清明日外出踏青遊玩的習俗。

在古代,踏青又稱“尋春”、“春禊”,晉代已盛。清明時節也是人們春遊的大好時光,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後,盡情地親近自然,到郊外踏青遊玩,這是清明節俗的另一項重要活動。目前普遍認為,這一項清明節俗是繼承了形成於春秋末期的三月上巳節傳統。上巳節的一項重要內容便是男女青年到野外踏青,自由擇偶。

但這首妙在未寫清明的清冷。有它的自成一格,雖有清明,卻意在紙外,寫出懷春少女的幽情,一句“又是清明過了”,不禁讓人要笑問:“可是愁嫁?”

對白居易一向頗有好感,雖然當初《琵琶行》《長恨歌》曾經讓我背得痛不欲生,但是長大以後細細回味,其名句佳句卻處處可用得,選他這首,是因為意境的清朗,和顏色對比的鮮明卻不刺眼,詩人在夜裡聽樂看花,怡然自得,但繞著迴廊行而復歇,卻含蓄點出了此閒適後的詩人的真正心意。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3818篇詩文

猜您喜歡

三台·清明應制

宋代万俟詠

見梨花初帶夜月,海棠半含朝雨。內苑春、不禁過青門,御溝漲、潛通南浦。東風靜、細柳垂金縷。望鳳闕、非煙非霧。好時代、朝野多歡,遍九陌、太平簫鼓。
乍鶯兒百囀斷續,燕子飛來飛去。近綠水、台榭映鞦韆,鬥草聚、雙雙游女。餳香更、酒冷踏青路。會暗識、夭桃朱戶。向晚驟、寶馬雕鞍,醉襟惹、亂花飛絮。

臨江仙·清明前一日種海棠

清代顧太清

萬點猩紅將吐萼,嫣然展開閱讀全文∨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明代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