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及注釋
譯文
橘樹何時與山楂、山梨一起長到雪霜來時?一旦經過品評之後,便增添光彩。橘子能在什麼地方避開人們的議論?
我到黃州來,開始還未認識橘樹。如荊州、揚州產的金子般的橘子極為貴重,我樂於嘗新橘。品嘗橘子吮它的滋味,賦寫橘詩嚼它的句子,口味芳香。
注釋
①浣溪沙:詞牌名,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時期人西施浣紗於若耶溪而得名,後用作詞牌名,又名“浣溪紗”“小庭花”等。此調有平仄兩體。全詞分上下兩片,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於上口,為婉約派與豪放派多數詞人所常用。
②幾:何時。共:同與。查(zhā):楂,山楂。
③題品:品評。生光:增添光彩。
④木奴:橘子古名。
⑤雌黃:《晉書·王衍傳》:每捉玉柄塵尾,與手同色。義理有所不安,隨即改更,世號“口中雌黃”。朝野翕然,謂之“一世龍門”矣。後以此指更改、駁正議論、評論。
⑥北客:蘇軾自謂。有來:到黃州來。初:開始。
⑦南金:《毛傳》疏:“荊,揚之州,於諸州最處南偏,又此二州出金,故知南為荊、揚也。”無價:無法計價。
⑧齒牙:口味的俗稱。
創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十二月,是蘇軾貶居黃州的第三年冬天,蘇軾品嘗香橘有感,作該詞抒發自己清新高潔的性情。賞析
上片,詠橘的高潔品格和生活地位。“幾共查梨到雪霜,一經題品便生光”,以襯托手法突出橘的傲霜雪的高潔品格。山楂和山梨一到深秋就成熟,根本度不過霜期,而橘子卻能凌霜傲雪,常綠不衰。正因兩者從未“幾共”“到雪霜”,更加突出了橘子的孤傲性格。於是一經人們“題品”,“便生光”彩。屈原的《橘頌》也正是光彩照人之作。自古以來,對橘的是非褒貶從未停息。橘之所以被人稱頌,原於它的凌霜傲雪。橘之所以被人貶責,原於它是生於山間的“木奴”。所以該詞的上片最後一句,蘇軾發出“木奴何處避雌黃”的感嘆,也是為橘的俗名“木奴”正名。這一過片問句,為下片進一步詠橘作了鋪墊。
下片,寫橘之品格、價值和地位。“北客有來初未識,南金無價喜新嘗”,以對襯之筆,先寫“北客”對橘初不相識,正是為了襯托如“南金無價”的橘子樂於被人們“新嘗”的價值。於是更進一步贏得人們的滿含滋吮它的滋味,賦寫讚頌它的詩句,其“齒牙香”在人的生活中的地位是流芳歷史的。
全詞,運用了比襯、抑揚、反問、通感等手法,渲染了橘子的耐寒、豐碩、香味。尤其運用“南金”之典和通感心理,反襯出橘子的美質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