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燭照山水壁畫歌

唐代李白

高堂粉壁圖蓬瀛,燭前一見滄洲清。
洪波洶湧山崢嶸,皎若丹丘隔海望赤城。
光中乍喜嵐氣滅,謂逢山陰晴後雪。
回溪碧流寂無喧,又如秦人月下窺花源。
瞭然不覺清心魂,只將疊嶂鳴秋猿。
與君對此歡未歇,放歌行吟達明發。
卻顧海客揚雲帆,便欲因之向溟渤。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在高堂白壁之上,有一幅海上仙山圖。舉燭前觀,但見滄洲清逸,招人慾去。
仙山高峻崢嶸,四周洪波洶湧,神山光華匹照,猶如丹丘,遙隔大海,可以直望赤城。
山中崗氣已滅,山光清明一片,好像是山陰晴後之雪景。
碧溪回流宛轉,卻寂然無聲,就好像秦人在月下偷看桃花源。
見此圖畫,胸中瞭然,清人心魄,好像在疊嶂之中聽到了秋猿的叫聲。
與君對比,歡賞不已,於是放歌高吟直到天明。
回首看見畫中的海客高揚雲帆,便不禁產生了入海求仙的出世之思。

注釋
金城:唐屬京畿道京兆府,即今陝西興平縣。據王琦注,唐代名金城者凡四處:一在今陝西興平市,一在今陝西延安市,兩處在今甘肅蘭州附近。此金城不確定在何處。尉:指縣尉,官名。秦漢時縣長、縣令下置尉,管治安。歷代因之。
尉叔卿,王琦云:“李季卿《三墳記》:先侍郎之子曰叔卿,字萬。天質琅琅,德光文蔚,識度標邁。弱冠以明經擢國,投薦邑虞、樂二尉,魏守崔公沔洎相國晉公甲科第之進等舉之,轉金城尉,吏不敢欺。”
壁畫,畫在牆壁上的畫。
粉壁:白壁。
蓬瀛:指蓬萊、瀛洲等海上仙山。
滄洲:水濱之地,多指隱備所居之地。
皎,清楚。
丹丘,亦作丹邱,神仙所居之處。《楚辭·遠遊》:“仍羽人于丹丘。”王逸註:“丹丘,晝夜常明也。”
赤城:山名,任今浙江天台縣北。《一統志·台州府》:“孔靈符《會稽記》:赤城山,土色皆赤,狀似雲霞,望之如雉堞。”幫故名赤城。
嵐氣:山中霧氣。
山陰:縣名。在今浙江紹興市。《水經注·浙江水》:“山陰縣,……川土明秀,亦為勝地。故王逸少云:“從山陰道上,猶如鏡中行也。”晴後雪,謂雪後山川景色之美。此處暗用王子猷山陰雪夜訪戴故事。見《世說·任誕》。
回溪:言畫中迴旋的溪流寂然無聲。
花源:即桃花源。此用陶淵明《桃花源》故事。
明發:黎明、天明。《經·小雅·小宛》:明發不寐,有懷二人。朱熹傳:明發,謂將旦而光明開發也。
卻顧,再看。卻,副詞,再。
海客:海上的船客。雲帆:船帆。
溟渤:溟海和渤海,泛指大海。《文選》鮑照《代君子有所思》:“穿池類溟渤。”李善註:“溟、渤,二海名。”

創作背景

天寶三載(744),李白四十四歲。春,李白上疏唐玄宗請求退隱,唐玄宗詔許。李白在待詔翰林期間,親眼見到國君荒淫,故作以諷刺之。此詩當作於天寶三載(744)李白即將想離京之前。

賞析

是寫詩人欣賞壁畫的過程與感受。全詩可分為兩段。

首二句點題,寫晚上秉燭觀看壁畫,壁畫中畫的是山水。第三句概括山水特徵:水,洪波洶湧;山,高峻崢嶸。第四句寫詩人對壁畫的總體印象:就像處在仙境裡隔海遙望赤城山一樣。五六句說山水間沒有霧氣,景物清晰得就像山陰道上雪後初晴那樣美。七八句說壁畫中雖然流水迴旋,可是聽不到絲毫的湍流聲,幽靜得就像避亂之秦人處在桃花源一樣令人安詳。桃花源本來幽靜,月下桃花源則更為安靜。“窺花源”以上八句寫觀壁畫。

最後六句寫詩人觀畫後的感受。感受之一,心神清淨。靜極生動,反而覺得在壁畫的層巒疊嶂中有秋猿哀鳴。感受之二,歡。因歡而放歌行吟,直至翌日清晨。感受之三,第二天清晨再觀畫,看到了海客揚帆,詩人於是產生了壯闊的胸懷:直掛雲帆濟滄海。

詩人依照主觀感受和想像所再造出來的,用以表現整個畫面意境的藝術意象,是這樣迷離,可是細加體味,其暗示性又是那樣豐富,不僅不妨礙反而極大地吸引和調動讀者,以其豐富的藝術聯想去悉心感受它。雖嫌迷離,終覺美好。無怪乎詩人燭照此景而生仙遊之想。不寫具象寫意象,不從實處描摹,而從虛處傳神,畫之所長,詩之所短,力避之,畫之所短,詩之所長,力揚之,正是此詩藝術上的主要成功之所在。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1310篇詩文

猜您喜歡

李憑箜篌引

唐代李賀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鍊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摸魚子·高愛山隱居

宋代張炎

愛吾廬、傍湖千頃,蒼茫一片清潤。晴嵐暖翠融融處,花影倒窺天鏡。沙浦迥。看野水涵波,隔柳橫孤艇。眠鷗未醒。甚占得蓴鄉,都無人見,斜照起春暝。
還重省。豈料山中秦晉,桃源今度難認。林間即是長生路,一笑原非捷徑。深更靜。待散發吹簫,跨鶴天風冷。憑高露飲。正碧落塵空,光搖半壁,月在萬松頂。

最高樓·吾衰矣

宋代辛棄疾

吾擬乞歸,犬子以田產未置止我,賦此罵之。

吾衰矣,須富貴何時?富貴是危機。暫忘設醴抽身去,未曾得米棄官歸。穆先生,陶縣令,是吾師。
待葺個園兒名“佚老”,更作個亭兒名“亦好”,閒飲酒,醉吟詩。千年田換八百主,一人口插幾張匙?便休休,更說甚,是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