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唐太宗吞蝗

唐代吳兢

觀二年,京師旱,蝗蟲大起。太宗入苑視禾,見蝗蟲,掇數枚而曰:“人以谷為命,而汝食之,是害於百姓。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將吞之,左右遽諫曰:“恐誠疾,不可!”太宗:“所冀移災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貞觀二年,京城長安大旱,蝗蟲四起。唐太宗進入園子看糧食(損失情況),看到有蝗蟲(在禾苗上面),捉了幾隻念念有詞道:“百姓把糧食當作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這對百姓有害。百姓有罪,那些罪過全部在我(身上),你如果真的有靈的話,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害百姓了。”將要吞下去。周圍的人忙勸道:"恐怕吃了要生病的!不能吃啊!”太宗說道:“我真希望它把給百姓的災難移給我一個人!為什麼要逃避疾病呢?”(說完)馬上就把它吞了。

注釋
1、貞觀二年:即公元628年,貞觀為唐太宗年號。
2、京師:京城,國都、長安。
3、苑:古代帝王遊玩、打獵和躬耕的園林。
4、掇:抓取。
5、予:唐太宗自稱。
6、遽:馬上。
7、諫:委婉地規勸。
8、朕:皇帝自稱。
9、躬:身體。
10、冀:希望。
11、是:這(是)。
12、蝕:吞下。
13、遂:立刻
14、予一人:古代帝王自稱。
15、咒:批評
16、作:起,興起
17、其:如果
18、食:吃
19、諫:諫人
20、過:罪過

簡析

本文敘述了唐太宗在蝗災爆發後,吞食蝗蟲的故事。文章主要通過語言描寫刻畫人物形象。唐太宗見到蝗蟲後咒罵蝗蟲與百姓奪食,“是害於百姓”,可見他首先想到的是人民,憂慮的是民生。人後又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言語之中流露出一個心懷子民的帝王甘願為人民承擔責任的勇氣。當左右勸止他吃蝗蟲時,他說:“所冀移災朕躬,何疾避之?”進一步表現了唐太宗願為人民承載災難的勇氣和堅決消滅蝗蟲的決心。

吳兢

吳兢(670—749),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唐朝著名史學家,武周時入史館,修國史。耿直敢於犯顏直諫,政治上頗有獻替,他的直言敢諫,不愧為一代諍臣。► 2篇詩文

猜您喜歡

與朱元思書

南北朝吳均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

劉氏善舉

未知佚名

劉氏者,某鄉寡婦也。育一兒,晝則疾耕作于田間,夜則紡織於燭下,竟年如是。鄰有貧乏者,劉氏輒以斗升相濟。偶有無衣者,劉氏以己之衣遺之。鄉里鹹稱其善。然兒不解,心有憾。母誡之曰:“與人為善,乃為人之本,誰無緩急之事。”母卒三年,劉家大火,屋舍衣物皆盡。鄉鄰紛紛給其衣物,且為之伐木建第,皆念劉氏

蛇銜草

未知佚名

昔有田夫耕地,值見傷蛇在焉。頃之,有一蛇銜草著傷口上,經日創蛇走。田夫取其餘葉治傷,皆驗。本不知草名,鄉人因以蛇銜名之。古人云:蛇銜草能續已斷之指如故,非妄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