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照鏡見白髮

唐代張九齡

宿昔青雲志,蹉跎白髮年。
誰知明鏡里,形影自相憐。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以前做宰相時,報效國家,日理萬機,志向遠大。
現在做了長史,無事可做,蹉跎歲月,虛度華年。
誰知道照鏡子時,才看到自己頭髮白了,老了。
我深深感到孤獨,只是自己的形體與影子相憐。

注釋
⑴照鏡見白髮:照鏡子時看到自己白頭髮多了,人老了。含義是自照,反思,回憶的意思。
⑵宿昔:宿是懷有,昔是以前(是指任宰相期間)。青雲志:凌雲壯志,志向遠大。
⑶蹉跎:蹉跎歲月,這是指作者被罷免宰相貶出京城做了荊州長史這個閒官之後無事可做,時光流逝而無所作為,虛度年華。白髮年:白頭髮的年紀,形容自己老了。
⑷誰知:誰知道。這是自言自語。明鏡里:鏡子裡照到的作者。
⑸形影:形體和影子。自相憐:自己的形體和影子互相同情,憐憫。意思是孤獨。

創作背景

人為政賢明,剛正不阿。由於他的努力,唐王朝更穩步地趨於繁盛。可是後來玄宗怠於政事,奸相李林甫極力排擠,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張九齡被罷相,次年貶為荊州長史。從此朝政日非,“開元之治”也就結束了。這首五絕正是“曲江罷相後,慨功業不遂而作也”。

賞析

李賀云:“少年心事當拏雲”。大凡人們年輕時的宏圖大願,在歷經坎坷漫長的人生歲月之後,往往成為空瓤的神話,不堪回首。《照鏡見白髮》抒發的是人到暮年、壯志未酬的無限感嘆。筆致清淺如流,樸實無華。詩題“照鏡見白髮”極簡練地勾畫出抒情主人公對鏡傷懷的典型情境。

“宿昔青雲志,蹉跎白髮年。”兩句詩超越人生種種具體形態的風雲際遇,以“關山度符飛”式的大寫意筆法,摹寫出人們普遍的心未了、年已老的情感范型。自古以來.哪一個朝氣蓬勃的年輕人都懷抱創業建功的凌雲壯志,那些無以計數的熾熱夢幻都曾將繁花似錦的未來預付給了少年之心。然而,時光茌苒,歲月蹉跎,彈指間已是青春不再,老之將至。芸芸眾生中有多少人得以遂平生志願!早年率爾自許的人生理想,更多的則如殘英飄墜,無以收拾,只贏得蕭蕭然白髮叢生。詩中並不明言,也無須拘泥於究竟是何原因致使青雲之志跌入寂寥空虛。從萌生“青雲志”的“宿昔”蹉跎逶迤而至“白髮年”,本該有許多具體的生活內容。但所有這些,在詩人高度慨括的筆下急遽掠過。詩行大幅度地騰跳.更顯出事業未競,驀然間兩鬢已秋的驚惶與嘆喟。

“誰知明鏡里,形影白相憐。”“誰知”,未必不是一種出人意外的口吻。也許是少壯時對自我的期望懸得過高,與如今碌碌無為抑或未達目標的現實反差太大,於是“臨晚鏡,傷流景”,發為遺憾、悲涼,無可奈何之浩嘆;同時、意外的口吻亦表達了辛酸的自嘲自諷。主人公羞於重溫往昔的壯懷激烈,攬鏡自憐,無從躲避,嗒然若失,凝然鏡前,備受自尊心折磨。

壯志難酬是人生普遍的缺憾。張九齡雖貴為天子股肱,是初唐名相,但屢遭奸臣李林甫等排擠,宏圖未展.常感惆悵失落。此詩或許是以嗟嘆自憐的方式提出了一方人生明鑑:凡欲成就青雲之志者,必得時時自醒奮進,蹉跎延宥將貽白髮之恨。全詩寥寥二十字,用語明暢、筆勢飛動,感情沉鬱凝霞。

張九齡

張九齡

張九齡(678-740) : 唐開元尚書丞相,詩人。字子壽,一名博物,漢族,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長安年間進士。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罷相,為荊州長史。詩風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譽為“嶺南第一人”。► 219篇詩文

猜您喜歡

望海潮·自題小影

近代譚嗣同

曾經滄海,又來沙漠,四千里外關河。骨相空談,腸輪自轉,回頭十八年過。春夢醒來么?對春帆細雨,獨自吟喔。惟有瓶花,數枝相伴不須多。寒江才脫漁蓑。剩風塵面貌,自看如何?鑒不因人,形還問影,豈緣醉後顏酡?拔劍欲高歌。有幾根俠骨,禁得揉搓?忽說此人是我,睜眼細瞧科。

臨江仙·過眼韶華何處也

清代王國維

過眼韶華何處也?蕭蕭又是秋聲。極天衰草暮雲平。斜陽漏處,一塔枕孤城。
獨立荒寒誰語,驀回頭、宮闕崢嶸。紅牆隔霧未分明。依依殘照,獨擁最高層。

河滿子·湖州作寄益守馮當世

宋代蘇軾

見說岷峨悽愴,鏇聞江漢澄清。但覺秋來歸夢好,西南自有長城。東府三人最少,西山八國初平。
莫負花溪縱賞,何妨藥市微行。試問當壚人在否,空教是處聞名。唱著子淵新曲,應須分外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