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思
南北朝:何遜
柳黃未吐葉,水綠半含苔。
春色邊城動,客思故鄉來。
鑑賞
在我國古典
詩詞中,婀娜多姿的楊柳和離情相思早就結下了不解之緣。有名的《詩經·小雅·採薇》云:“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人借道中所見,以言行役之久,寄託離情鄉愁。到漢代,折柳贈別更蔚成風氣。可憐灞橋柳,愁煞離別人。人們把楊柳和離別聯繫在一起,大概是因為那長長的柳絲最容易引起綿綿離情的緣故吧。可是對於多情善感的詩人來講,在那楊柳尚未垂下萬條綠絲絛之時,他已敏銳地察覺到春天的來臨,從而觸動了他的鄉愁。“柳黃未吐葉,水綠半含苔”,寫的正是早春景象。柳色黃而已,尚未吐出細葉;水色綠而已,苔衣尚未長成。這正是冬盡春來的一、二月之際,春意萌動,春色逗露之時。
杜審言說得好:“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飄泊邊城的遊子,對時令和景物的變化特別敏感。忽見邊城楊柳色,已覺春色動地來。一個“動”字,把萌動的春意寫得活潑潑地。而這種敏感,正是由客居異地而產生的刻骨的鄉愁催發的。
元稹詩云:“何處生春早,春生客思中。”(《生春二十首》其十九)
趙嘏詩云:“何事最能悲少婦,夜來依約落邊城。”(《新月》)而當邊城春色動的時候,客居邊城的遊子也就格外思鄉念家了。為什麼春色最能撩撥人的鄉思呢?
王維的這首詩可以算一個讓人滿意的答覆:“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盪槳向臨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送沈子福歸江東》)
何遜
南朝梁詩人,字仲言,東海郯(今山東省蒼山縣長城鎮)人,何承天曾孫,宋員外郎何翼孫,齊太尉中軍參軍何詢子。八歲能詩,弱冠州舉秀才,官至尚書水部郎。詩與陰鏗齊名,世號陰何。文與劉孝綽齊名,世稱何劉。其詩善於寫景,工於鍊字。為杜甫所推許,有集八卷,今失傳,明人輯有何水部集一卷。後人稱"何記室"或"何水部"。► 121篇詩文
柳
宋代:寇準
曉帶輕煙間杏花,晚凝深翠拂平沙。
長條別有風流處,密映錢塘蘇小家。
除放自石湖歸苕溪
宋代:姜夔
美人台上昔歡娛,今日空台望五湖。殘雪未融青草死,苦無麋鹿過姑蘇。
黃帽傳呼睡不成,投稿細細激流冰。分明舊泊江南岸,舟尾春風颭客燈。
千門列炬散林鴉,兒女相思未到家。應是不眠非守歲,小客春意入燈花。
三生定自陸天隨,又向順松作客歸。已拚新年舟上過,倩人和雪洗片衣。
美人台上昔歡娛,今日空台望五湖。殘雪未融青草死,苦無麋鹿過姑蘇。
黃帽傳呼睡不成,投稿細細激流冰。分明舊泊江南岸,舟尾春風颭客燈。
千門列炬散林鴉,兒女相思未到家。應是不眠非守歲,小客春意入燈花。
三生定自陸天隨,又向順松作客歸。已拚新年舟上過,倩人和雪洗片衣。
沙尾風回一棹寒,椒花今夕不登盤。百年草草都寒夜,自琢春詞剪燭看。
笠澤茫茫雁影微,玉峰重疊護雲衣。長橋寂寞春寒放,只有詩人一舸歸。
桑間篝火卻定蠶,風土相傳我未諳。但得明年少行役,只裁白佇作春衫。
少小知名翰墨場,十年心事只淒涼。舊時曾作梅花賦,研墨於今亦自香。
環玦隨波冷未銷,古苔留雪臥牆腰。誰家玉笛吹春怨,看見鵝黃上柳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