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漁父·漁父醉

宋代蘇軾

漁父醉,蓑衣舞,醉里卻尋歸路。輕舟短棹任斜橫,醒後不知何處。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漁父酒醉了,披著蓑衣走路跌跌蹌蹌像跳舞。醉酒的漁父想尋找回去的歸途。短槳小船無人執掌,任它隨意漂流。酒醒以後,漁父不知身在何處。

注釋
蓑(suō)衣舞:指漁父穿著蓑衣醉行之狀。
卻:往回走。
短棹(zhào):小槳。

賞析

前兩句點化引用了唐代孟郊《送淡公》(之三)“獨迷舞短蓑”詩意,寫了漁父狂飲爛醉而忘形的神態。“漁父醉,蓑衣舞”,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漁父狂飲爛醉以致神魂顛倒、身不由己的詼諧狀態。“蓑衣舞”三字逼真傳神,漁父醉後那踉踉蹌蹌的行走模樣躍然紙上,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醉里卻尋歸路”,進一步渲染了漁父醉後神不附體、欲歸無路的昏沉狀態。連東南西北都弄不清楚,回去的道路也找不到了,只好“輕舟短棹任斜橫”。

作者曾在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七月游赤壁湖時,也狂飲爛醉過,結果是“餚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赤壁賦》)。此詞里漁父的狂飲爛醉,其結果比作者游赤壁時的境況好不了多少,同樣會是“餚核既盡,杯盤狼藉”。所不同的是:相與枕藉乎家中,“醉後不知何處?”最後兩句為點題之筆,反映了漁父那種狂放不羈、自由自在的恬淡生活心態。

第二首詞先描寫,後敘述,描寫與敘述融會運用,集中渲染了漁父“醉”後百事皆空的心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此詞隱含了道家崇尚自然、清淨無為的思想,反映了詞人隨緣放曠、任天而動的達觀胸懷。

蘇軾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3637篇詩文

猜您喜歡

臨江仙·柳絮

清代曹雪芹

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卷得均勻。蜂圍蝶陣亂紛紛。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
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夢李白二首·其一

唐代杜甫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江南瘴癘地,逐客無訊息。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
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蒙。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
落月滿屋樑,猶疑照顏色。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版本一)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江南瘴癘地,逐

登泰山記

清代姚鼐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穀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