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減字木蘭花·鶯初解語

宋代蘇軾

鶯初解語,最是一年春好處。微雨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休辭醉倒,花不看開人易老。莫待春回,顛倒紅英間綠苔。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黃鶯開始啼叫,這初春是一年中最好的季節;細雨濛濛,珍貴如油,滋潤著草木,那剛剛長出的春草,遠看一片嫩綠,近看卻仿佛消失了。
不要推辭會醉倒在這個季節,有花而不去看它開放,就意味著人生很快消逝。不要等待著春離開大自然,紛紛落花夾雜著綠色的苔蘚。

注釋
初:剛剛。
解:能、知道。
語:這裡指鶯鳴,嬌啼婉轉,猶如說話。
酥:酥油。
近卻無:近看什麼色彩見不到。
休辭:不要推託。
顛倒:紛亂。
紅英:落花。

簡析

整首詞可以這樣理解:黃鶯才剛剛懂得開口唱幾句春天的歌,這是一年當中春色最好的時候吧。天空下著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剛剛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覺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遙遠望去,才發現有一層的綠鋪在地面。不要推辭會醉倒在這個季節。花是不經開的,人是容易老的。不要等到濃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時再觸目傷懷,你我顛倒唏噓、百般感慨在紅英凋零、綠苔如茵之間。

從詞中“鶯初解語”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遙看近卻無”等語句可以看出,詞中所寫的春天的最美好時節是早春(或初春)。這與韓愈的意思相符。

如果把春天分成早春、陽春、晚春的話,那么在花開花落的特徵上,與人生的興衰就有可比性。根據韓愈的意思,早春就是春天中最好的時令,蘇軾採用了這一說,並且說要在這個時候“醉倒”,不要等待落花時節,觸目傷懷,顛之倒之。那么,讀者可以揣測:趁年輕時瀟灑走一回,及時把握青春年華,珍惜一生中最好的時光,及時行樂,不要到年老時後悔顛倒,無所作為,就是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創作背景

《減字木蘭花》約作於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二月。東坡時年28歲。此時,東坡以覃恩遷大理寺寺丞。赴任途中,過寶雞,重遊終南山。其弟子由聞之,寄《聞子瞻重遊終南山》,東坡次韻,並作此詞以寄。

鑑賞

上片,寫初春美好時光。第一、二句點明初春的時令:“鶯初解語”;點明初春地位:“最是一年春好處”。接著三、四句就寫初春美景:“微雨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通過初春細雨滋潤草根而轉青色而轉明麗這一細微變化,把如畫的春光美景生動地描繪出來。尤其是“草色遙看近卻無”,觀察得極為細緻,描寫得極為逼真。因為遠看剛剛返青的草芽,呈現青色;而近看草芽,則仍是黃色的了。這自然不是東坡的發現,早在唐代,韓愈就注意到了,並寫進他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中去了。詩寫道:“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東坡點化運用韓詩的傳神之詞句,用進上片,正好道出了初春的可貴,而又不露痕跡。

下片,勸人盡賞春光。“休辭醉倒,花不看開人易老”,是說不要借“醉倒”沉醉之故,而拒絕去看春花。不看春花,就意味著失去了花會給人的青春活力,意味著時光易逝,人走向衰老。這是最大的人生誤區。“人生易老天難老”。東坡的言辭中同樣也充滿了人生哲理。東坡曾說“人生何以易此樂,天下誰肯從我歸。”何不改為“人生何以易此樂,及時看花春常歸。”“莫待春回,顛倒紅英間綠苔”,帶有醒世之意的恆言。不要等到春離開人間吧。否則,將是“紅英”紛亂地夾雜著“綠苔”而失去春的魅力。子由《聞子瞻重遊終南山》詩一開頭就說得好:“終南重到已春回,山木緣崖綠似苔。”

蘇軾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3637篇詩文

猜您喜歡

蝶戀花·京口得鄉書

宋代蘇軾

雨後春容清更麗。只有離人,幽恨終難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瓊梳擁青螺髻。
一紙鄉書來萬里。問我何年,真箇成歸計。白首送春拚一醉。東風吹破千行淚。

浩歌

唐代李賀

南風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吳移海水。
王母桃花千遍紅,彭祖巫鹹幾回死?
青毛驄馬參差錢,嬌春楊柳含緗煙。
箏人勸我金屈卮,神血未凝身問誰?
不須浪飲丁都護,世上英雄本無主。
買絲繡作平原君,有酒唯澆趙州土。
漏催水咽玉蟾蜍,衛娘發薄不勝梳。

渡江雲·揭浩齋送春和韻

元代吳澄

名園花正好,嬌紅白,百態競春妝。笑痕添酒暈。豐臉凝脂,誰為試鋁霜。詩朋酒伴,趁此日流轉風光。盡夜遊不妨秉燭,未覺是疏狂。
茫茫。一年一度,爛漫離披,似長江去浪。但要教啼鶯語燕,不怨盧郎。問春春道何曾去,任蜂蝶飛過東牆。君看取,年年潘令河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