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南鄉子·路入南中

五代歐陽炯

路入南中,桄榔葉暗蓼花紅。兩岸人家微雨後,收紅豆,樹底纖纖抬素手。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路入嶺南腹地,水邊的蓼花紫紅,映著棕桐葉的暗綠。一場微雨之後,家家把紅豆採集,樹下翻揚纖纖細手,一雙雙雪白如玉。

注釋
⑴南中:猶言南國。王勃《蜀中九日登玄武山旅眺》:“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⑵桄(guāng)榔:南方常綠喬木,棕桐樹之一種,亦稱“砂糖椰子”,其乾高大,多產在中國的南方。暗:一作“里”。蓼(liǎo):水草之一種。
⑶紅豆:紅豆樹產於嶺南,秋日開花,其實成豆莢狀,內有如碗豆大的子,色鮮紅,古代以此象徵相思之物。
⑷纖纖抬素手:即“抬纖纖素手”的倒文。

鑑賞

花間詞人中,歐陽炯和李珣都有若干首吟詠南方風物的《南鄉子》詞,在題材、風格方面都給以描寫艷情為主的花間詞帶來一股清新的氣息。

“路入南中,桄榔葉暗蓼花紅。”頭兩句寫初入南中所見。桄榔樹身很高大,所以作者一眼就能看到。蓼花雖非南國特有,但也以南方水鄉澤國為多,所謂“紅蓼花寒水國秋”可證。恍榔樹葉深綠,故說“暗”。“枕榔葉暗蘿花紅”,一高一低,一綠一紅,一是葉一是花,一岸上一水邊,互相映襯,勾畫出了南中特有的風光,並寫出了它給予作者的第一個鮮明印象。

“兩岸人家微雨後,收紅豆。”上兩句所寫的,還是靜物,這裡進一步可到人物的活動。紅豆也為南中所恃有,嶺南天熱。微雨過後,業己成熟的紅豆莢正待採摘。故有“兩岸人家微雨後,收紅豆”的描寫。這兩句將南中特有的物產和風習、人物活動揉合在一起,組成一幅典型的南中風情畫,透出濃郁的地域色彩和生活氣息。

“樹底纖纖抬素手。”採摘紅豆的,多是婦女,所以遠遠望去,但見兩岸。人家近旁的相思樹下,時時隱現著紅妝女一的倩麗身影和她們的纖纖皓腕。這是南中風物的寫實。但這幅畫圖卻因為有了這一筆,整個地靈動起來了,顯現出了一種動人的風的。紅豆又稱相思子。王維的《相思》說:“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這流傳眾口的篇無形中賦予了這索手收紅豆的日常勞動以一種動人遐想的詩意美。面對這幅鮮麗而富於溫馨氣息的畫圖,呼吸著南國雨後的清新空氣,詞人的身心都有些陶醉了。《南鄉子》單調字數不到三十,格調比較輕快。結句的含蘊耐味顯得格外重要。歐陽炯的這首就是既形象鮮明如畫,又富於餘思的。

《栩莊漫記》對歐陽炯的《南鄉子》八首作了一個總評曰:“《南鄉子》八首,多寫炎方風物,不知其以何因緣而注意及此?炯蜀人,豈曾南遊耶?然其詞寫物真切,朴而不俚,一洗綺羅香澤之態,而為寫景紀俗之詞,與李珣可謂笙罄同音者矣。”的確,在《花間集》中,這樣樸質清新的風土人情詞作,是別具韻味的。

歐陽炯

歐陽炯

(896-971)益州(今四川成都人),在後蜀任職為中書舍人。據《宣和畫譜》載,他事孟昶時歷任翰林學士、門下侍郎同平章事,隨孟昶降宋後,授為散騎常侍,工詩文,特別長於詞,又善長笛,是花間派重要作家。► 47篇詩文

猜您喜歡

浣溪沙·五兩竿頭風欲平

五代佚名

五兩竿頭風欲平,長風舉棹覺船輕。柔櫓不施停卻棹,是船行。
滿眼風波多閃爍,看山恰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

憶王孫·夏詞

宋代李重元

風蒲獵獵小池塘。過雨荷花滿院香。沈李浮瓜冰雪涼。竹方床。針線慵拈午夢長。

點絳唇·春愁

宋代趙鼎

香冷金爐,夢回鴛帳余香嫩。更無人問。一枕江南恨。
消瘦休文,頓覺春衫褪。清明近。杏花吹盡。薄暮東風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