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十二月過堯民歌·別情

元代王實甫

自別後遙山隱隱,更那堪遠水粼粼。
見楊柳飛綿滾滾,對桃花醉臉醺醺。
透內閣香風陣陣,掩重門暮雨紛紛。
怕黃昏忽地又黃昏,不銷魂怎地不銷魂。
新啼痕壓舊啼痕,斷腸人憶斷腸人。
今春香肌瘦幾分?縷頻寬三寸。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自從和你分別後,望不盡遠山層疊隱約迷濛,更難忍受清粼粼的江水奔流不回,看見柳絮紛飛綿濤滾滾,對著璀璨桃花痴醉得臉生紅暈。閨房裡透出香風一陣陣,重門深掩到黃昏,聽雨聲點點滴滴敲打房門。
怕黃昏到來,黃昏偏偏匆匆來臨,不想失魂落魄又叫人怎能不失魂傷心?舊的淚痕還未乾透,又添了新的淚痕,斷腸人常掛記著斷腸人。要知道今年春天,我的身體瘦了多少,看衣帶都寬出了三寸。

注釋
⑴粼粼(lín):形容水明淨清澈。
⑵楊柳:形容柳絮不揚。
⑶對桃花:醺醺,形容醉態很濃。這是暗用崔護的“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的語意。
⑷內閣:深閨,內室。
⑸重門:庭院深處之門。暮雨:指傍晚所下的雨。紛紛:形容雨之多。
⑹怕黃昏:黃昏,容易引起人們寂寞孤獨之感。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⑺銷魂:因過度刺激而呈現出來的疾呆之狀。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⑻斷腸人:悲愁到了極點的人。
⑼香肌瘦:形容為離愁而憔悴、消瘦。柳永《蝶戀花》:“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⑽縷帶:用絲紡織的衣帶。

鑑賞

全篇按寫法可劃為兩層。前六句為前一層,寫了女主人公面對春景睹物思人的心緒。句法對仗工整,每句後兩字疊用、以襯托情思之纏綿。遠山近水,楊柳桃花,香風暮雨無一不勾起女子的思念。視角由遠及近,由外及里的轉移,實質上是對每日思念的描述,而主人公那寂寞的心情不言而喻。第二層直接描摹女子的相思情態。前四句在寫法上是每句重複兩三字,有一唱三嘆之妙,說明主人公柔腸寸斷的相思之意。而這種日復一日折磨的結果就是玉肌消減、衣帶漸寬。末尾摹擬一個局外人的口吻詢問,更突出了主人公的純情堅貞。

在小令《十二月》中,起句中的“自別後”可以說是點明了曲的內容——離別相思之情,為下文定下感情基調。接著作者運用了對仗的手法,展現出一幅淒清零落的景色。山是遙山,水是遠水,由遠及近,寫了楊柳、桃花、內閣、重門。其對仗句中用了“隱隱、粼粼、滾滾、醺醺、陣陣、紛紛‘這些疊音詞來修飾”遙山、遠水、楊柳、飛棉、醉臉、香風、暮雨“起了兩方面的作用。一是“隱”和“粼”,“滾”和“醺”、“陣”和“紛”押韻,使作品音響聯結而成和諧的整體增加了作品的音韻之美,讀起來琅琅上口;二是加強了寥廊冷落的感覺,加倍地渲染了使人發愁的景色,間接抒發了閨中女子對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表達了一種渺茫的希望,可謂情景交融。

而在《堯民歌》中,作者便採用了直接抒情的表達方式,連環與誇張的手法寫少婦相思之苦。其中的語言雖不乏典雅的一面,但從總體傾向來看,卻是以俗為美。如“怕黃昏忽地又黃昏,不銷魂怎地不銷魂”,表達的是少婦的閨怨情緒,怕夜晚的寂寞,偏偏夜幕又降臨了,竭力想抑制憂傷,又不可能不憂傷。人用散文句法,使得意思顯豁,明白如話,再加上“忽地”,“怎地”等口語的運用,讀起來使人感到一股濃郁的生活氣息。少婦等待歸人,每天以淚洗臉,“新啼痕壓舊啼痕”,實在悲苦。日子就在相思中過去了,瞧,少婦身體又瘦損了,連腰帶都寬了三寸。

結句塑造了一怨婦的體態,增強了形象感。在韻律上,是“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是對仗中的兩句對,使曲子在優美音韻中結束。全曲大量運用疊字、疊詞,含情脈脈、如泣如訴,情致哀婉動人,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創作背景

描寫女主人思念夫君時的心緒,具體作年不詳。
王實甫

王實甫

王實甫,字德信,元朝雜劇作家,定興(今定興縣)人。著有雜劇十四種,現存《西廂記》、《麗春堂》、《破窯記》三種。《破窯記》寫劉月娥和呂蒙正悲歡離合的故事,有人懷疑不是王實甫的手筆。另有《販茶船》、《芙蓉亭》二種,各傳有曲文一折。► 19篇詩文

猜您喜歡

訴衷情·東風楊柳欲青青

宋代晏殊

東風楊柳欲青青。煙淡雨初晴。惱他香閣濃睡,撩亂有啼鶯。
眉葉細,舞腰輕。宿妝成。一春芳意,三月如風,牽繫人情。

浣溪沙·樓倚春江百尺高

宋代張先

樓倚春江百尺高,煙中還未見歸橈,幾時期信似江潮?
花片片飛風弄蝶,柳陰陰下水平橋,日長才過又今宵。

木蘭花·獨上小樓春欲暮

五代韋莊

獨上小摟春欲暮,愁望玉關芳草路。訊息斷,不逢人,卻斂細眉歸繡戶。
坐看落花空嘆息,羅袂濕斑紅淚滴。千山萬水不曾行,魂夢欲教何處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