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及注釋
譯文
想起以前曾經遊覽過的修覺寺和橋,這次重遊對橋和寺都更生愛憐之情。
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兒等著我的;花也綻笑臉,柳也扭柔腰,無私地奉獻著一切,歡迎我再度登臨。
清早薄如輕紗的晨曦,滋潤著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滯留大地的餘暉,遲遲不退,沙地閃閃發光。
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悶完全減消了,除了這兒還要往哪兒去呢?
注釋
後游:即重遊(修覺寺)。
曾(céng):一作“新”,一作“重”。
憐:愛。
有待:有所期待。《禮記·儒行》:“愛其死,以有待也;養其身,以有為也。”
煙光:雲靄霧氣。唐元稹《飲致用神麯酒三十韻》:“雪映煙光薄,霜涵霽色冷。”
暄(xuān):暖。
此:指修覺寺。復何之:又去往哪裡呢。
賞析
《後游》是杜甫重遊修覺寺時的作品。由於心態的不同,舊地重遊往往會有絕異的感受,在《游修覺寺》中,杜甫客愁重重,在《後游》中,杜甫卻又客愁全減。詩人帶著游修覺寺的回憶跨過可愛的小橋再次登山訪古剎。在詩人看來,壯麗秀美的山川好像等著詩人或遊客去登臨縱目,鬥豔作姿的花柳無私地盼望著詩人或遊客去領略欣賞。
“寺憶曾游處,橋憐再渡時。”寺和橋都是曾游之地,詩人再游時對橋和寺都更生愛憐之情。這兩句採取倒裝句式,將賓語的“寺”和“橋”提到謂語動詞“憶”與“憐”前,突出遊覽的處所,將對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盤托出,點出後游在感情上的深進。
頭兩句從寫詩人對“寺”、“橋”有情,“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兩句則轉入寫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對詩人有情,正是人有意,物有情。這兩句詩是很有含蘊的,它透露了詩人對世態炎涼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無私的,而人世間卻是無情的、偏私的。
“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詩人在概敘了江山花柳之情後,又具體描繪晨景和晚景兩幅畫面。這兩句表明了時間的推移,詩人從早到暮在此,可見流連之久,又從側面說明了景色之美。
全詩以感慨作結:“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表面看來好像這仍是讚美此處風景絕佳,其實,這正是詩人心中有愁難解,強作豁達之語。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間,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艱,滿腔愁憤,無由排解,只好終日徜徉于山水之間,所以減愁兩字是以喜寫悲,益增其哀。
這首詩寫得表面豁達,實則沉鬱,只是以頓挫委曲之態來表現這樣的情感。正因為如此,才產生更為感人的效果。此詩採用散文句式,而極為平順自然。這一種創新,對後世尤其是宋代詩人的影響頗大。
始得西山宴遊記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時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其上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