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南歌子·有感

宋代蘇軾

笑怕薔薇罥,行憂寶瑟僵。美人依約在西廂,只恐暗中迷路,認余香。
午夜風翻幔,三更月到床。簟紋如水玉肌涼,何物與儂歸去,有殘妝。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調笑時,怕被薔薇掛住,行走時,擔心遇到寶瑟而僵住。與心愛的姑娘約好了在西廂房見面,怕在黑暗中迷了路,靠辨認香氣來尋路。
半夜風吹動了幔帳,月光照到了床邊。竹蓆像水一樣涼了,肌膚也涼了。什麼東西和我一同回去,只有留下的殘妝。

注釋
南歌子:詞牌名。唐教坊曲。又名《南柯子》、《鳳蝶令》等。有單調、雙調兩體。雙調又有平韻、仄韻兩體。宋人多用平韻體,此詞用平韻體。
罥(juàn),掛住。
西廂:正房西側的房子。
認余香:辨認香氣來尋路。
午夜:半夜。幔:帷帳。
簟(diàn):竹蓆。
儂:我。
殘妝:指殘留的妝飾物。

創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正月,蘇軾在徐州收到友人章楶寄賜的崔徽畫像,聯想到唐代傳奇小說《鶯鶯傳》有感而發,作該詞歌詠《鶯鶯傳》中崔鶯鶯和張生的愛情故事。

賞析

該詞是以艷體形式出現的愛情詞,題為《有感》,實際上相當於“無題”。因為蘇軾對所敘寫的情事是秘而不宣的,只有明眼人方能洞悉其中奧妙,“有感”云云不過是掩人耳目而己。蘇軾運用了代言體寫法,通篇作張生口吻,即從男方著筆來寫,所述情、景、事,一一從這一人物的心中、眼中及口中道出。

上片著重寫張生幽會的隱秘心理。開頭兩句用了兩個典故(同時也是比喻),來描摹張生要與心上人幽會時唯恐被人撞破的心態。接著點明約會之事,“美人”是一種暱稱,“西廂”這一詞語從《鶯鶯傳》中來,不是偶合,而是暗點“待月西廂下”意,是專詠崔鶯鶯、張生故事的標誌。而後再寫暗中摸索前進時一種特有的心理,筆觸是極為細緻的。

下片寫張生幽會與歸去時的感覺。前三句寫幽會,但字面上僅僅寫出對“風”、“月”、“簟紋”及“玉肌”的視覺或觸覺感受,即從側面稍加點染,而將有關情事推到幕後,這樣的藝術處理是很高明的。“三更月到床”一句,也與《鶯鶯傳》中有關描寫妙合無間。篇末一句寫歸去時的感覺,又與《鶯鶯傳》中相關描寫如出一轍。

一般說來,詞體多偏於抒情,而該詞卻有著明顯的敘事性。在描寫方面,尤以大膽、率真、細膩的心理描寫取勝。

蘇軾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3637篇詩文

猜您喜歡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

唐代孟浩然

山暝聞猿愁,滄江急夜流。(聞 一作:聽)
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遊。
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

馮諼客孟嘗君

先秦佚名

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孟嘗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左右以告。孟嘗君曰:“食之,比門下之客

採桑子·荷花開後西湖好

宋代歐陽修

荷花開後西湖好,載酒來時。不用旌旗,前後紅幢綠蓋隨。
畫船撐入花深處,香泛金卮。煙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