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樂·璧月初晴
輒不自堪。遂依其聲,又托之易安自喻。雖辭情不及,而悲苦過之。
璧月初晴,黛雲遠淡,春事誰主。禁苑嬌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許。香塵暗陌,華燈明晝,長是懶攜手去。誰知道,斷煙禁夜,滿城似愁風雨。
宣和舊日,臨安南渡,芳景猶自如故。緗帙流離,風鬢三五,能賦詞最苦。江南無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誰知否。空相對,殘紅無寐,滿村社鼓。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暮雨初晴,如璧的明月東升。雲色如黛,淡淡飄蕩在遠空。這美好的春景,到底屬於何人?故宮禁苑中一片微寒,西湖的堤岸倦慵暖溫。前度劉郎如今又來這裡,想不到變得如此冷寂岑岑。記得從前的元夜,車水馬龍攘攘紛紛,凝香瀰漫的塵土將道路遮暗。五光十色的花燈,把暗夜照得如白晝一樣明燦。我總是沒有什麼心情,和人們攜手同去賞燈觀看。誰知道,上元夜也會禁止宵行,人稀煙斷,滿城淒風苦雨,愁雲慘澹。
猶記宣和舊日,直到南渡臨安,上元夜依舊熱鬧繁盛如故。而今辛苦收藏的金石書畫,幾乎散失盡淨。元宵佳節也無心打扮,任憑鬢髮紛亂飛舞。寫下感時傷亂的詞章,最令人感到悽苦。如今江南也無路可走,我到處漂泊無寄處。就想起被叛軍困在長安的杜甫,月夜裡思念鄜州的親人,這種悽苦的心境如今又有誰知否?空自對著昏暗不明的一盞殘燈,長夜無眠,外面又傳來滿村的社鼓。
注釋
①乙亥: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
②李易安:即李清照,號易安居士。
③璧月初晴:暮雨初晴,璧月上升。璧月,以圓形的玉比喻圓月。
④黛云:青綠色像眉似的薄雲。
⑤禁苑嬌寒:皇帝苑園不許宮外人遊玩,故稱禁苑。嬌寒,嫩寒、微寒。
⑥前度遽如許:意為再來臨安時,局勢變化如此之快。
⑦香塵暗陌:街道上塵土飛揚,往來車馬很多。
⑧宣和舊日:指宋徽宗宣和年間汴京的繁華盛況。
⑨緗帙流離,風鬟三五,能賦詞最苦:意為在戰爭中流離失所,人已衰老,所作詞反而更覺痛苦。緗帙,書卷。流離,散失。風鬟,頭髮散亂的樣子。三五,指舊曆正月十五夜。
⑩江南無路:江南已淪陷。殘鈕:殘燈。
賞析
此詞一起三句,以對句寫景,月明雲淡,景色可嘉。然而一句抒情,“春事誰主?”問得突兀,實以傷心人別有懷抱,何堪對此。接著再寫臨安宮苑,湖堤天氣,寒暖適宜,但卻何匆匆乃爾,實悲嘆春之易逝,國已淪亡。三接復以對句寫香陌華燈之熱鬧美麗,一結又“長是懶攜手去”。心情可知,痛何如之!上片最後“誰知”二句,在斷煙禁夜氣氛中,“滿城似愁風雨”。這裡是以景物作比喻。臨安已淪陷,元朝統治者在彼發布命令,宰割人民,哪能不使人悲憤。這一句如似重槌,發人猛省。
下片首段三句與上片末句,似斷實連,但卻展開了對往事的回憶。“宣和舊日”,實指北宋。“臨安南渡”,杭州變作汴州。“芳景猶自如故”,一總南北宋之繁華景象。又寓有不堪回首之嘆。國事如此,是從大處著墨,而又繫結合易安的身世來抒寫的。因為李清照的《永遇樂》曾寫“中州盛日”的情況,但南奔後,是“而今憔悴”。是如詞序所云“又托之易安自喻”。“緗帙”下三句,記述易安南奔時書籍喪失,三五月明時感懷,寫下很多“淒悽慘慘戚戚”的詞,真是悽苦之至。“江南”下三句,再申述亂離流落之苦,用杜甫有安史亂中寄家鄜州的故事。無路可走,無家可歸,苦情自不待言,而卻以“此苦又誰知否?”反語出之,情更深痛,筆勢陡起。一結“空相對、殘釭無寐,滿村社鼓。”極寫一己之悲與他人之樂,和李清照的詞是遙相承應,更有無可奈何之嘆,哀惋無窮。
全詞每小段都是先景後情,情景交織,疏密相間。兩片末尾,均是大力鋪寫當時情景,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上片以此來勾起下片,下片末尾以景抒情,給人以無限回味。
創作背景
這首詞,從詞的前面序文里推知是作於公元1278年。因乙亥為宋德祐元年(1275年)。“今三年矣”,實為1278年,宋亡於1276年,這時已亡國二年了。易安南奔,猶存半壁。辰翁作詞,國無寸土。說“雖辭情不及”,是謙詞,“而悲苦過之”,是實情。曲池合,高台滅。人間事,何堪說。向南陽阡上,滿襟有血。世態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笑樂昌、一段好風流,菱花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