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及注釋
譯文
綠如碧玉的孤竹生在深林,用它制的壁州鞭名貴萬分;
賢德之人將竹鞭贈送給我,這份厚禮勝過了萬兩黃金。
我一打開郢客的緘封之後,立刻想到冰凍巴山雪深深。
鞭上節,節節懷著端直性,遍體露青猶有歲寒後凋心。
我們何時才能策馬同歸去,在扶疏的關樹下敲鐙高吟?
注釋
⑴酬:酬唱,以詩詞相互贈答唱和。元九:即詩人元稹(779~831),字微之,行九,是作者好友。侍卿:即監察御史,是主管監察的官員,職位不高,許可權較廣。元稹曾任過此職。長句:指七言詩。壁竹:唐代壁州(今四川省通江縣)所產之竹。
⑵碧玉孤根:均指竹。
⑶美人:指賢人。金:古代的貨幣單位。秦代以一鎰為金。漢代以一斤為金。
⑷郢(yǐng)客:指元稹。這時元稹已被貶為江陵府士曹參軍,所以稱元稹為郢客。緘(jiān):捆束箱籠的繩子。
⑸端直:正直。
⑹歲寒心:歲寒不凋之志。《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⑺策:馬鞭。這裡用作動詞,意即用鞭打馬。
⑻關樹:關中之樹。扶疏:枝葉繁茂。
賞析
這首詩的開頭,名為詠鞭,實則詠人。壁州竹鞭雖然名貴,但贈鞭者如果不是“美人”的話,恐怕詩人是不會估之以雙金之價的。劉禹錫對元稹不畏權閹的精神是欣賞的、佩服的。他贈給元稹文石枕,稱讚元稹“文章似錦氣如虹”,就是把元稹譽為“文石”,讚揚了他的這種精神。在這首詩中,詩人直接譽元稹為“美人”,其讚揚之情是凝之筆端,躍然紙上的。這兩句按照一般酬唱之作先要讚譽對方的俗套來寫的。但詩人成功地運用了“比”、“興”手法,以碧玉般的壁州竹鞭的無比名貴,暗示贈鞭者品格的高尚,因而不落窠臼。
接著,目睹竹鞭而展開聯想,寫出了制鞭之竹在“巴山冰雪”中傲然挺立的景象。然而,這絕不是單純地為寫竹而寫竹,而是以竹喻人。這幅“翠竹傲寒圖”恰是元稹傲對閹豎,寧折不彎的形象寫照。翠竹不懼巴山的深深冰雪,元稹不畏權宦的赫赫淫威,都是寶貴的。詩人對壁州鞭渾身是節,遍體露青讚不絕口,稱讚它節節都標誌著正直不阿的品格,處處都顯示了歲寒不凋的意志。詩人巧妙地運用“竹節”之“節”與“節操”之“節”同字同聲,把鞭與人自然和諧地聯繫在一起,進一步讚揚了元稹的貞操亮節和不畏強暴的品格。
末尾“何時策馬同歸去,關樹扶疏敲鐙吟”,是針對元稹詩中所說“張騫卻上知何日,隨會歸朝在此年”而寫的。劉禹錫對元稹“歸朝在此年”的提法表示懷疑,提出了“何時策馬同歸去”的疑問。詩人表示願和元稹一同歸去,望著扶疏的關樹,輕敲金鐙,朗吟新什。這表達了他們希望結束貶謫生活的共同心愿。這兩句談論的是何時歸去的問題,和詠鞭沒有什麼聯繫。可是詩人由“歸去”這個動作派生出“策馬”、“敲鐙”兩個動作,並把這些動作寫進詩句之中,就使這兩句和全詩詠鞭的內容緊密結合,渾然而為一體了。
這首詩通過詠寫竹鞭,稱譽對方的品格,也表明自己的節操。作者巧妙地把詠鞭、寫人、喻己三者緊密地結合起來,渾然而為一體。全詩感情真摯深沉,啟、承、轉、合的脈絡清晰。
朝旦發陽崖,景落憩陰峰。
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
側徑既窈窕,環洲亦玲瓏。
俯視喬木杪,仰聆大壑淙。
石橫水分流,林密蹊絕蹤。
解作竟何感?升長皆丰容。
初篁苞綠籜,新蒲含紫茸。
海鷗戲春岸,天雞弄和風。
撫化心無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