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清平調·其一

唐代李白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見雲之燦爛想其衣裳之華艷,見花之艷麗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頭見到了她,就是在瑤池的月光下來相逢。

注釋
清平調:一種歌的曲調,“平調、清調、瑟調”皆周房中之遺聲。
“雲想”句:見雲之燦爛想其衣之華艷,見花之艷麗想美人之容貌照人。實際上是以雲喻衣,以花喻人。
檻:欄桿;露華濃:牡丹花沾著晶瑩的露珠更顯得顏色艷麗。
“若非……會向……”:相當於“不是……就是……”的意思。群玉:山名,傳說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貴妃貌美驚人,懷疑她不是群玉山頭所見的飄飄仙子,就是瑤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譯文二

你的容貌服飾是如此美艷動人,以至連白雲和牡丹也要來為你妝扮,春風駘蕩,輕拂欄桿,美麗的牡丹花在晶瑩的露水中顯得更加艷冶,你的美真像仙女一樣。
如果不是在仙境群玉山見到你,那么也只有在西王母的瑤台才能欣賞你的容顏。

創作背景

據晚唐五代人的記載,這組共三首,這三首詩是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所作。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或天寶三年(744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楊妃在宮中在沉香亭觀賞牡丹花時召翰林待詔李白進宮寫新樂章。李白奉詔進宮,即在金花箋上作了這三首詩。

賞析

想像巧妙,信手拈來,不露造作之痕。詩中語語濃艷,字字流葩,讀這首詩,如覺春風滿紙,花光滿眼,人面迷離,無須刻畫,自然使人覺得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別的。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貴妃的美艷。首句以雲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寫花受春風露華潤澤,猶如妃子受君王寵幸;三句以仙女比貴妃;四句以嫦娥比貴妃。這樣反覆作比,塑造了艷麗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然而,詩人採用雲、花、露、玉山、瑤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讚美了貴妃的豐滿姿容,卻不露痕跡。

賞析二

第一首,一起七字:“雲想衣裳花想容,”把楊妃的衣服,寫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擁著她那豐滿的玉容。“想”字有正反兩面的理解,可以說是見雲而想到衣裳,見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說把衣裳想像為雲,把容貌想像為花,這樣互動參差,七字之中就給人以花團錦簇之感。接下去“春風拂檻露華濃”,進一步以“露華濃”來點染花容,美麗的牡丹花在晶瑩的露水中顯得更加艷冶,這就使上句更為酣滿,同時也以風露暗喻君王的恩澤,使花容人面倍見精神。下面,人的想像忽又升騰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瑤台。“若非”、“會向”,詩人故作選擇,意實肯定:這樣超絕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見到。玉山、瑤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襯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聯想到白玉般的人兒,又像一朵溫馨的白牡丹花。與此同時,詩人又不露痕跡,把楊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極。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1310篇詩文

猜您喜歡

芙蓉樓送辛漸

唐代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秋夜寄邱員外 / 秋夜寄丘二十二員外

唐代韋應物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

書邊事

唐代張喬

調角斷清秋,征人倚戍樓。春風對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漢無兵阻,窮邊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長願向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