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過江

明代錢曄

江渚風高酒乍醒,川途渺渺正揚舲。
浪花作雨汀煙濕,沙鳥迎人水氣腥。
三國舊愁春草碧,六朝遺恨晚山青。
不須倚棹吹長笛,恐有蛟龍潛出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江風陣陣讓人酒意咋醒,行舟揚帆行駛只覺路途遙遠,一片茫茫。
濺起的浪花化作細雨眼前一片氤氳朦朧,水鳥向人俯衝,水的腥氣撲面而來。
三國、六朝俱成陳跡,唯有春草、晚山依然青碧。
不想倚著船棹吹奏長笛,唯恐會有蛟龍潛出水面來聽。

注釋
江渚:江邊。
揚舲:揚帆。
棹:划船的一種工具,形如槳。

賞析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雄曠浩渺的長江,激發了多少文人的靈感詩情。這首過江詩,就是一篇得江山之助的佳作。

首聯以直敘入題,展示的是一幅江行的畫面;江風陣陣,吹送著渡船從渚邊出發,向著遙遠的對岸駛去。然而字裡行間,又隱現出了船上詩人的心態。一方面,“酒乍醒”,精神一振,於乘風破浪中自然生出浩然和快意;另一方面,“風高”必然水急,當是舟行甚速,而詩人卻有“川途渺渺”之感,是一種蒼涼迷惘的心情。這種既壯又悲的旅感,便為全詩定下了基調。

頜聯寫目擊的江景。陸地漸遠,茫茫蒙蒙如籠煙霧,所謂“汀煙”,說明渡船已到江心。此時江浪撲面而來,撞擊船身而碎成沫雨,更加濡濕了視界;劈波而行攪動了水中的腥氣,引來了俯衝而至的水鳥。這一聯於視覺之外,尚有“濕”的觸覺和“腥”的味覺,使人如身臨其境;寫的雖是浪花、沙鳥之類的船外之物,卻現出了船行的動感;風高浪急而唯有“沙鳥迎人”,又進一步印證了“川途渺渺”的孤茫的旅況。從而將過江的題面,更加生動、淋灕地表現了出來。

由近瞻轉入遠眺;更由廣袤的空間而及於縱深的時間;這主產生了頸聯的神來之筆。長江不僅是時代的見證,而且以其天塹的地位直接影響著人類的歷史。江山年年如舊,人事幾許盛衰,浩蕩不息的大江最善於向人們提醒這種時空的錯位。在詩歌的語言中,春草與“愁”、青山與“恨”本有著頻繁的聯繫,而“三國舊愁”、“六朝遺恨”與“春草碧”、“晚山青”恰又無一不是本地風光,達到了“情”與“景”的完美結合。三國、六朝歷史的舊愁遺恨集中反映在長江南岸地區,由此也可推斷出詩人的“過江”是由北向南,此時江南已遙遙在望。

尾聯借倚棹吹笛的欲望,抒寄詩人的余情。《博異志》:“笛吹三聲,水上風動,波濤沆漾,魚龍跳噴。”蘇軾《前赤壁賦》記江夜泛舟,“客有吹洞簫者,……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這裡的“不須倚棹吹長笛,恐有蛟龍潛出聽”,從大江的一面說,益見出江上的波譎雲詭,與“浪花作雨”呼應;從詩人的一面說,則是雄豪與悲涼兩兼的心情的自然發露,與首聯的“揚舲”之初的情調遙映。

這首七律依過江的行程步步展開,而又一氣呵成,氣局嚴整而遒勁。尤其是頸聯將懷古與即景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感慨深沉,意味無盡,足稱警策。這首詩曾誤入同時人張弼集中,使他意外受惠,以“六朝遺恨晚山青”揚名於世。錢謙益在《列朝詩集小傳》中為之辨誤,斷為錢曄所作。錢曄為牧齋的族祖,《列朝詩集》的說法當屬可信。

賞析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雄曠浩渺的長江,激發了多少文人的靈感詩情。這首過江詩,就是一篇得江山之助的佳作。

首聯以直敘入題,展示的是一幅江行的畫面;江風陣陣,吹送著渡船從渚邊出發,向著遙遠的對岸駛去。然而字裡行間,又隱現出了船上詩人的心態。一方面,“酒乍醒”,精神一振,於乘風破浪中自然生出浩然和快意;另一方面,“風高”必然水急,當是舟行甚速,而詩人卻有“川途渺渺”之感,是一種蒼涼迷惘的心情。這種既壯又悲的旅感,便為全詩定下了基調。

頜聯寫目擊的江景。陸地漸遠,茫茫蒙蒙如籠煙霧,所謂“汀煙”,說明渡船已到江心。此時江浪撲面而來,撞擊船身而碎成沫雨,更加濡濕了視界;劈波而行攪動了水中的腥氣,引來了俯衝而至的水鳥。這一聯於視覺之外,尚有“濕”的觸覺和“腥”的味覺,使人如身臨其境;寫的雖是浪花、沙鳥之類的船外之物,卻現出了船行的動感;風高浪急而唯有“沙鳥迎人”,又進一步印證了“川途渺渺”的孤茫的旅況。從而將過江的題面,更加生動、淋灕地表現了出來。

由近瞻轉入遠眺;更由廣袤的空間而及於縱深的時間;這主產生了頸聯的神來之筆。長江不僅是時代的見證,而且以其天塹的地位直接影響著人類的歷史。江山年年如舊,人事幾許盛衰,浩蕩不息的大江最善於向人們提醒這種時空的錯位。在詩歌的語言中,春草與“愁”、青山與“恨”本有著頻繁的聯繫,而“三國舊愁”、“六朝遺恨”與“春草碧”、“晚山青”恰又無一不是本地風光,達到了“情”與“景”的完美結合。三國、六朝歷史的舊愁遺恨集中反映在長江南岸地區,由此也可推斷出詩人的“過江”是由北向南,此時江南已遙遙在望。

尾聯借倚棹吹笛的欲望,抒寄詩人的余情。《博異志》:“笛吹三聲,水上風動,波濤沆漾,魚龍跳噴。”蘇軾《前赤壁賦》記江夜泛舟,“客有吹洞簫者,……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這裡的“不須倚棹吹長笛,恐有蛟龍潛出聽”,從大江的一面說,益見出江上的波譎雲詭,與“浪花作雨”呼應;從詩人的一面說,則是雄豪與悲涼兩兼的心情的自然發露,與首聯的“揚舲”之初的情調遙映。

這首七律依過江的行程步步展開,而又一氣呵成,氣局嚴整而遒勁。尤其是頸聯將懷古與即景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感慨深沉,意味無盡,足稱警策。這首詩曾誤入同時人張弼集中,使他意外受惠,以“六朝遺恨晚山青”揚名於世。錢謙益在《列朝詩集小傳》中為之辨誤,斷為錢曄所作。錢曄為牧齋的族祖,《列朝詩集》的說法當屬可信。

錢曄

蘇州府常熟人,字允輝,晚自號避庵。官浙江都司經歷。幼即能詩,長而益工,豪富好客。有《避庵集》。► 2篇詩文

猜您喜歡

水仙子·渡瓜洲

元代趙善慶

渚蓮花脫錦衣收,風蓼青雕紅穗秋,堤柳綠減長條瘦。系行人來去愁,別離情今古悠悠。南徐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頭。

秋江送別二首

唐代王勃

早是他鄉值早秋,江亭明月帶江流。
已覺逝川傷別念,復看津樹隱離舟。

歸舟歸騎儼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

山下泉

唐代皇甫曾

漾漾帶山光,澄澄倒林影。
那知石上喧,卻憶山中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