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曾子不受邑

兩漢劉向

曾子衣敝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請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復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於人,人則獻之,奚為不受?”曾子曰:“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終不受。孔子聞之,曰:“參之言足以全其節也。”(選自漢·劉向《說苑》)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曾子穿著破舊的衣裳在地里耕種。魯國的國君派人到他那裡去封贈他一座城鎮。說:“請用這座城鎮的收入,修飾一下你的服裝。”曾子沒有接受,派來的使臣便返回了,不久後又來了,可曾子仍然沒有接受。派來的人說:“先生不是有求於國君,完全是國君自己封贈給你的,為什麼不肯接受呢?”曾子說:“我聽說過,接受了人家贈送的東西,就怕得罪人家;給人家東西的人免不了會驕橫。縱然魯君贈送我采邑,沒有對我表現出驕橫,我能不怕他嗎?”最後,還是沒有接受。孔子知道了這件事,說:“曾參的話足以保全他的氣節。”

注釋
①曾子,即曾參。
②邑,城鎮。致邑,封贈一座城鎮。古代諸侯封給卿大夫的土地,稱做采邑。魯國國君送給曾子一座城鎮,不同一般饋贈,應視為封賜。
③修:修飾。
④奚:何,為什麼。
⑤不我驕也,我能不畏乎 ? 即使國君對我有了賞賜以後,不傲視我,但我能不畏懼嗎?
⑥使:命令,派遣。
⑦於:向。
⑧全:保全。
⑨敝:破舊
⑩受:接受
⑾反:同“返”,返回

寓意

無功不受祿,這是理所當然。曾子對魯國,沒有什麼貢獻,而魯國國君,要給他一座城鎮,僅僅是為了幫助他修飾儀表。雖然這是國君的一片好心,是他對曾子的敬重。但是,如此豐厚的饋贈,曾子不肯接受,不敢接受,也是有道理的。他回答魯君派來的人所說的一段話,並不是針對某一個人,卻是反映了出於尋常的饋贈,正直的人們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種負疚的心理狀態和思慮。親友間的相互贈送,繫於情誼,不必過於拒讓,因為彼此沒有什麼報答不報答。但是,如魯君以采邑相贈,非同小可,有必要拿曾子的話來考慮考慮,是否應該接受。

劉向

劉向

劉向(約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祖籍沛郡(今屬江蘇徐州)人。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讎古書的“敘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敘錄》,敘事簡約,理論暢達、舒緩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13篇詩文

猜您喜歡

襄王不許請隧

先秦佚名

晉文公既定襄王於郟,王勞之以地,辭,請隧焉。王弗許,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規方千里,以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備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餘,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寧宇,以順及天地,無逢其災害。先王豈有賴焉?內官不過九御,外官不過九品,足以供給神祇而已,豈敢

劉氏善舉

未知佚名

劉氏者,某鄉寡婦也。育一兒,晝則疾耕作于田間,夜則紡織於燭下,竟年如是。鄰有貧乏者,劉氏輒以斗升相濟。偶有無衣者,劉氏以己之衣遺之。鄉里鹹稱其善。然兒不解,心有憾。母誡之曰:“與人為善,乃為人之本,誰無緩急之事。”母卒三年,劉家大火,屋舍衣物皆盡。鄉鄰紛紛給其衣物,且為之伐木建第,皆念劉氏

解連環·酬任公用夢窗留別石帚韻

清代麥孟華

旅懷千結,數征鴻過盡,暮雲無極。怪斷腸、芳草萋萋,卻綠到天涯,釀成春色。盡有輕陰,未應恨、浮雲西北。祗鸞釵密約,鳳屧舊塵,夢回淒憶。
年華逝波漸擲。嘆蓬山路阻,烏盼頭白。近夕陽、處處啼鵑,更剗地亂紅,暗簾愁碧。怨葉相思,待題付、西流潮汐。怕春波、載愁不去,恁生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