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點絳唇·離恨

宋代蘇軾

月轉烏啼,畫堂宮徵生離恨。美人愁悶。不管羅衣褪。
清淚斑斑,揮斷柔腸寸。嗔人問。背燈偷搵,拭盡殘妝粉。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月轉換下沉了,烏鴉啼叫起來,華麗的堂室里響起了傳遞離情別恨的音樂。美女們愁苦煩悶,竟然顧不上羅衣被脫下來。
清亮的斑斑淚,揮灑後而柔腸寸斷。憎惡人們發問,只好背著燈光暗暗地把淚水擦掉,連同臉上的化妝粉揩乾淨了。

注釋
⑴點絳唇:詞牌名,出自南朝梁江淹《詠美人春遊》: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絳唇。又名《點櫻桃》,雙調,有41字、42字、43字諸體。
⑵月轉烏啼:表明夜深。
⑶畫堂:古代宮中彩繪的殿堂。
⑷宮徵:這裡泛指音樂。宮:古代五聲音階的第一音級。徵(zhǐ):古代五聲音階的第四音級。
⑸羅衣:輕軟絲織品製成的衣服。
⑹褪:脫落。
⑺嗔(chēn):發怒。
⑻搵(wèn):揩拭眼淚。
⑼殘妝:被侵亂過的妝顏。

賞析

上片,寫歌女們在夜深人靜時的遭遇。第一、二句點明時間“月轉烏啼”,更暗示了此時是歌女們的淒涼酸楚的生活時刻。在一種正常人休息的正常時刻,卻從“畫堂”里傳來了離情別恨的音樂聲,可以窺見歌女們懷念家人的傷心碎腑之苦痛。第三、四句進一層寫美人“愁悶”。不僅僅在於娛樂皇公貴族,而且還在於歌女顧不上去脫“羅衣”,早已被皇帝皇后脫下了,自然人格上受到侮辱。“畫堂”,腐朽淫威的殿堂,哪能容得下纖弱“美人”。蘇軾憤然而訴:“畫堂”里充滿了音樂傳遞的“離恨”和“愁悶”。

下片,特寫歌女們的淚斑與殘粉。第一、二句“清淚斑斑,揮斷柔腸寸”,寫斑斑血淚變“清淚”,淚向肚裡流,這種“離恨”的表現。揮淚痛斷柔腸,痛向心裡藏,這種“愁悶”的心情。最後三句更進一層,突出兩個典型細節:一是不願旁人細問,二是背著燈暗暗地揩拭淚水,直至揩盡被皇公貴族們所侵染過的殘妝和脂粉。從清淚、柔腸、嗔人、偷搵、拭殘妝這些行為的表現,將被壓迫、被侮辱的歌女形象活脫脫地推向世人面前,不得不為歌女感到同情和愛憐。

該詞的藝術貢獻,在於塑造了一位成功的“淚美人”形象,並為婉約詞提供一種經過“雅化”的新風貌。蘇軾寫歌女不同於其他詞家,重在寫“神”和內心的“涼”,具有超脫塵俗、高潔晶瑩的美感,是尋常的“宮體詞”不能比的。

創作背景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二月,蘇軾還朝,除判登聞鼓院。見宮中大量養歌女供皇公貴族享用,不禁對歌女發出同情之音,作該詞以慰藉之。
蘇軾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3637篇詩文

猜您喜歡

王明君

魏晉石崇

我本漢家子,將適單于庭。
辭決未及終,前驅已抗旌。
仆御涕流離,轅馬悲且鳴。
哀郁傷五內,泣淚沾朱纓。
行行日已遠,遂造匈奴城。
延我於穹廬,加我閼氏名。
殊類非所安,雖貴非所榮。
父子見陵辱,對之慚且驚。
殺身良不易,

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

唐代杜甫

國初已來畫鞍馬,神妙獨數江都王。
將軍得名三十載,人間又見真乘黃。
曾貌先帝照夜白,龍池十日飛霹靂。
內府殷紅瑪瑙盤,婕妤傳詔才人索。
盤賜將軍拜舞歸,輕紈細綺相追飛。
貴戚權門得筆跡,始覺屏障生光輝。
昔日太宗拳毛騧,近時郭家獅子花。

燭影搖紅·松窗午夢初覺

宋代毛滂

一畝清陰,半天瀟灑松窗午。床頭秋色小屏山,碧帳垂煙縷。
枕畔風搖綠戶。喚人醒、不教夢去。可憐恰到,瘦石寒泉,冷雲幽處。